諸葛亮看著潘浚,說道:“國中巴蜀士人官卑田廣,應當補償,不可傷其心。”

“諾!”

大漢國中荊州士人是高層,目前佔田不多,但是作為中下官吏的巴蜀士人,少部分人所佔田畝或有超過額定之數,大漢還需對這些少部分進行安撫與拉攏。

不過大漢也給他們留下缺口,那就是分戶,將自己田畝與族人內府分開,普通族人的田畝即使超過普通人正常數目,大漢也不會沒收,只是不能新增田畝。作為官吏的他們需要滿足自己名下田畝不能超過額定佔田數即可,亦或者升官提高限額。

因此推行和實施田畝政策之初,是所有人調整田畝的最佳良機。奴婢多者,可依仗奴婢多分田畝;耕牛多者,也可以依仗耕牛佔田。大漢官吏可透過分戶或出售將名下田畝達到額定數額。

當然這一切的根本在於大漢手上有大量荒廢的田地,透過短期利益補償豪強士族,從而達成田畝的長久穩定的契約。

諸葛亮把剛寫好的巾帛,交給蔣琬,說道:“此乃狹鄉遷寬鄉政策,可補名田制之足。”

蔣琬放下酒樽,接過巾帛,仔細看了起來。

諸葛亮解釋說道:“今欲行名田之策,分田於百姓,有鄉亭人多地少,難以均分。現可使百姓售賣本地之田,遷至隴右、涼州等寬鄉,大漢分其田,獎其農具,補其損失。四夷歸附者,皆遷至寬鄉,以實人口。”

隴右、涼州地廣人稀,寬鄉眾多。諸葛亮藉著名田授田之際,鼓勵蜀地狹鄉之民,遷往寬鄉,以充實當地人口。同時將歸附的南蠻、胡人、羌、氐等四夷統一都遷至寬鄉,編戶齊民。

這同樣也是一個機遇,蜀地百姓只要敢賣出當地田畝,不僅可以得到錢,還可以白嫖隴右田地,就是不知道蜀地百姓有沒有這個見識了。

蔣琬看完,撫須少許,感慨說道:“此遷鄉實乃良策。此策一出,秦州或可得數萬蜀地百姓,隴右興盛不久可見矣!”

“上丞相真乃神人也!”說著,蔣琬朝向諸葛亮拱手‘舔’道。

諸葛亮品嚐著荔枝,擺了擺手,笑道:“公琰過譽!只不過亮一時所得而已,不足誇耀,此策還要公琰與各州郡縣吏為之。”

諸葛亮吐出荔枝果核,問道:“田畝水利法目前實施如何?各郡縣官吏可有難題上呈?”

聞言,蔣琬沉思片刻,答道:“郡縣各官吏皆在積極規劃水事,隴右多經戰亂,善水利工匠者不足,故馬刺史望益州可調撥善水利者入隴助之。”

因為長期維護成都的都江堰以及修繕漢中的山河堰,益州中善水利者還是頗多,向外支援還是沒有問題的。

“可,此事由公琰安排,並且向涼州亦派遣善水利者助之。今歲上計,各州郡務必上報水事圖,由內府稽核,明歲修繕。”諸葛亮說道。

至此,大漢完整的田制律法已經形成,以限民名田為核心,加上田畝水利法、遷寬鄉之法。此四策或分田畝,或修水利增產,或從政策上實民隴右。

“諾!”

說著,蔣琬指著冰盤,打趣說道:“上丞相請在下前來,名為犒賞去暑,實乃吩咐政務於我等。食人之食,為君分憂!”

聞言,三人對視一眼,皆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