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新野故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徐庶接過茶盞,有些感慨地說道:“還行,母親老邁,省去奔走之苦,其他反倒不如在新野時的歡樂。”
“元直身處魏國,如何從洛陽而至高平,莫非身懷公務?”諸葛亮好奇地問道。
徐庶搖了搖頭,說道:“庶已辭官歸隱,此次前來只為見孔明耳。”
聞言,諸葛亮神情驚訝,說道:“此地離洛陽有千里之遙,元直一路前來多有辛勞啊!”
徐庶露出一絲笑意,說道:“庶仕魏多年,還有些許人脈,此次出行跟隨曹魏運糧隊而來,一路安妥,並無大事發生,況且還有侍從護衛。”
諸葛亮輕抿茶盞,感嘆道:“元直兄有心了,當初亮出隴右之時,曾向降官問起元直兄。屆時聽聞元直兄不過為御史中丞,還感慨元直兄不得重用,逆魏人才輩出。”
徐庶輕笑一聲,說道:“自從離開主公,庶入魏任官,卻沒有往日名利之心,官職大小、爵位高低,人死之後,皆如過往雲煙,不再想念。”
諸葛亮沉默半響,緩緩說道:“元直豁達,真有隱士之風,亮是難比之。”
徐庶打量了下諸葛亮,笑道:“非在下豁達,而是在下已無掛念之物,而孔明心中掛念之物甚多,不能離去罷了。”
此言一出,諸葛亮會意一笑,說道:“知亮者,唯元直也!”
徐庶端起茶盞,回憶過往,笑道:“當初孔明耕種於隆中,常以自己之才,比之管仲、樂毅,眾人皆不以為然,唯庶與州平(崔鈞)信之。二十年後見之,果不其然,治國可比管仲,軍略可及樂毅。”
諸葛亮哈哈一笑,不以為然說道:“早年玩笑之語而已。州平多年未有音訊,元直可有訊息?”
徐庶嘆了口氣,說道:“州平、廣元(石韜)已逝,公威(孟建)還在,目前擔任徵東將軍,深受魏帝信任。”
“故人已逝,我等已不再年輕。不知元直見我之後,接下來有何安排?”諸葛亮問道,
徐庶指了指案上的斗笠,笑道:“歸隱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間,不聞世事。”
諸葛亮遲疑半響,說道:“你我與新野之時,曾一起欲共興漢室,今歸隱山野,豈不可惜,不若與亮一同興復漢室。況且今國家仁德愛民,禮賢下士,其德其能不下先帝,有前漢文帝之風,武帝之略,再興大漢未可知也!”
說完,諸葛亮用期盼的眼神看著徐庶,徐庶不敢對視,低垂眼眸。
徐庶看著眼前的茶盞,苦笑一聲,說道:“昔日庶因母而離主公,乃是因小義而忘大義;曹丕雖是他念,但提拔於庶,乃有恩德,今棄魏而歸大漢,世人又如何看待我徐庶乎!”
“況且曹丕稱帝之時,我徐庶亦有上表奏名,如今歸漢,漢士又如何看我。往事已逝,勿念過往,天下英才何其多,不差庶一人。”
諸葛亮嘆了口氣,說道:“既然如此,亮也不欲勉強,望元直兄一切安好。”
徐庶舉茶盞禮敬,說道:“多謝孔明兄!”
一口飲下, 放下茶盞,徐庶沉吟半響,說道:“雖然不能為大漢效力,但卻可為大漢試言一二,曹魏治政之弊。”
“大魏之事,庶為御史中丞,有所知也。大魏冗官頗多,士族橫行,官場之中,寒門難行。屯田之制,幾近崩潰,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百姓皆有菜色,人心不安。……”
徐庶輕點桌案,一一分析曹魏國內的弊端,並點名大漢日後可以實行的策略。
“大漢若要爭天下,需納民心,厚待百姓,以為助力。嚴行官制,納才華之士入州郡,以治天下。……於上位者,需勤儉,不可揮霍無度,大興宮殿;於下位者,需勤勉,鼓勵耕種,獎賞軍戰。”
“如此以來,漢、魏二國國力此消彼長,大漢一統天下則是不遠矣!”徐庶沉聲說道。
諸葛亮撫掌大嘆,說道:“彩!亮雖有知曉曹魏之弊,但卻不如元直講解之深。亮在此謝過元直。”
徐庶輕聲一笑,說道:“庶不過紙上談兵,具體之事,還望孔明為之。事難至此,大漢若要一統天下,還需更進一步。”
諸葛亮收斂神情,問道:“元直所言極是,敢問元直,如何以治歸附魏民?”
徐庶沉吟半響,說道:“孔明不聞高祖入關中所為,廢除魏之弊政,施以輕刑,鼓勵耕種即可。不過曹魏不同州民,需行不同之法。”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善,元直乃謀國之言,亮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