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出,因符節縣欺上瞞下之事心生不悅的劉禪,心中也是歡喜不已,在場群臣也是一樣。

從劉禪登基起至今,近兩年半,大漢一直深受錢糧短缺之苦。雖然其間大漢也有休養生息、積蓄糧草,但其所積蓄的糧草也因南征及安頓無當飛軍損失殆盡。

為此宮中嬪妃無人不織錦,劉禪親自耕種。熬了許久,總算迎來轉機。當然這一切積蓄皆是為了北伐,只不過朝廷可以不用為此而苦惱罷了。

“善,眾卿家辛苦了。今日所為這一切,皆為復興大漢也,大漢中興,朕必不會忘記眾卿今日之功。”劉禪正襟危坐,冕上琉珠晃動,聲音洪亮,沉聲說道。

頓了頓,臉色澹然,緩緩說道:“但朕昨日聽聞江陽郡符節縣官吏欺上瞞下沒有推行新式耕種,但為求郡中田稅之要求,對百姓施加重稅,可有此事?”

聽聞劉禪此言,殿下眾人對此議論紛紛。

諸葛亮則是面色沉重,昨晚他也知道此事,昨晚也一直思索。

沉吟片刻後,諸葛亮出列答道:“啟稟陛下,確有此事,臣已命潘司直親自嚴查此事。”

劉禪透過琉珠,注視潘浚,語氣微重道:“承明,符節縣一事交代與你,勿要讓朕失望!”

“臣必不負國家之望!”潘浚面色沉穩,出列拱手應道。

劉禪環視眾人,沉聲說道:“符節縣一事,若非董侍郎、霍謁者途徑, 朝野居然根本不知此事。朕昨夜輾轉反側,難以入夜,朕已登基二年有餘,但對於國政,卻兩耳不聞,雙眼未見。是故朕欲設採風使,替朕與朝堂上諸位卿家探聽國內郡縣官吏為徵之效。諸位以為如何?”

殿下眾人見劉禪有理有據,而且以中央為名義、知曉地方官吏為政情況為目的。

眾人也都齊聲道:“陛下英明!”

……

諸葛亮出列行禮,看向玉階上的大漢天子,拱手說道:“國家,曹丕篡弒,自立為帝,已有六年。若其休養生息,我大漢自然難能敵也。但其自繼位以來,年年征戰,三次南征東吳皆敗,大興勞役,勞民傷財,此乃其自取滅亡也!”

“我大漢期間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甲兵,以待北伐。但北伐必經漢中,是故臣以為可命賢將任督農校尉率三千軍戶於漢中屯兵,以待中原有變揮師北伐。”

劉禪聽聞後,對諸葛亮軍屯漢中非常認同,也知諸葛亮心中應該有合適人選,於是順著其意緩緩問道:“丞相不知以為誰可任督農校尉?”

“臣以為門下督鄧艾,鄧士載可任此職!”諸葛亮正聲答道。

“可,詔升左門下督鄧艾為督農校尉於漢中軍屯,具體軍屯選址由內府與其商議。”劉禪澹澹說道。

就如同過往一樣,大朝會開至中午方才結束,看似事務雜多。而真正重要之事,卻是劉禪與諸葛亮等少數人,私底下商議確認。

大事小會,大會小事。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