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裔出列拱手答道:“目前已在僰道江邊設鬱鄔戍兵站,南征錢糧已經先行運送至鬱鄔戍。”

諸葛亮頷首,對於張裔辦事諸葛亮還是十分信任,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是需要先過問,防止出錯。

諸葛亮思慮及李恢中路軍之事,不知令誰前往合適,環視眾人,見到董允身影,心中念及李恢深受董允其父董和知遇之恩,讓董允去最合適不過。

李恢,字德昂,南中益州郡士人,李氏為南中八大姓之一(注②)。李恢出仕益州郡為督郵。當時李恢的姑父爨(cuàn)習是益州郡建伶縣的縣令,違反法令,有司按制連坐李恢,欲將其免官。上報至益州郡,太守董和知道實際上爨習與李恢不和,當地爨、李兩大家族也是矛盾重重,而爨氏勢力在當地佔上風。

董和從維護大漢在當地的統治著眼,同時又深感李恢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棄之可惜,左右權衡後,決定將李恢調離本地,李恢又遇劉備之後一路高升。

諸葛亮心中定計,淡淡問道:“休昭可在?”

董允聽聞,從眾人堆中出列,拱手答道:“請丞相吩咐。”

“你願前往平夷縣將詔令傳與李恢否?”諸葛亮問道。

“允願前往!”董允並沒遲疑,而是直接答道。

諸葛亮對董允態度,十分滿意,沉聲說道:“你傳令於李恢,命其領兵五千出平夷,攻益州。但此路兇險之極,你需叮囑李恢一切小心,若敵眾我寡時,務必堅守,不可輕易冒進,待我平定高定部後,與其匯合。”

“士載聽令,此次休昭前往平夷縣路途兇險,你率赤甲衛護送其前往。返回時,於鬱鄔戍聽召即可,與我會合。”

董允、鄧艾出列應聲答道:“諾!”

諸葛亮淡淡說道:“兵事先如此安排,若有變故再行修改。諸位可還有其他異議?”

王連遲疑半晌後,出列問道:“丞相南征,不知內府及國中政務交於誰處置?”

諸葛亮心中猶豫不決,略作沉思,淡淡說道:“在我南征之後,參軍張君嗣可代行內府政務之事,東曹掾蔣公琰可輔佐之。一切內府事宜處理後,皆需上報於陛下;內府潘司直監察之事處置後,也都上報於陛下。”

潘浚、蔣琬、張裔齊聲答道:“諾!”

隨著半年登基以來,諸葛亮慢慢看出當今天子雖然將大漢內外之事皆交於自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天子對權利不感冒,而是因為其威望、經驗不足才如此安排。

若待天子羽翼漸豐,必然會將朝野權利收回,不過或許是在自己百年之後,自己如今行周公之事,乃是出於深受皇恩,不可為日後大漢埋下禍端。

①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舊時郡國皆有材官騎士以赴急難,今夷反,常兵不足以討之,故權選取精勇,聞命奔走,故謂之奔命。”

②“焦”、“雍”、“婁”、“爨”、“孟”、“量”、“毛”、“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