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新時代,自然先要與舊時代告別。

在洛陽的百官還要做一件事,即為劉裕蓋棺定論。

“先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靈寶於舊楚,定劉毅於荊豫,滅南燕於二齊, 克譙縱於庸蜀,殄盧循於交廣,西執姚泓而滅後秦,蓋舉無遺策而天下憚服矣!”

“如此當定諡號為“武”!”

克定禍亂曰武,這是對劉裕功績最好的詮釋。

“武皇帝不待借思漢之謳,未暇假從周之會。雷動朱方,風發竹裡。龍驤虎步,獨決神襟。長劍一呼,義聲四合。蕩亡楚已成之業,復遺晉久絕之基。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順應天命,開創宋室。”

“如此當定廟號為“高祖”!”

大宋高祖武皇帝!

而血戰至死的蒯恩則追封為護軍將軍,加諡號“忠烈”,配享高祖宗廟。

至於劉義符……

倒是有了爭議。

因劉裕並未立下太子,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在劉裕去世後的正統應該是劉義符。

所以是以“王禮”還是“帝禮”追封,這關係到劉宋是“立長”還是“立賢”的重大政治問題,眾人都有些拿捏不準,最終還是將問題呈給劉義真。

“楚王自當以天子禮祭祀!”

最終還是劉義真拍板。

甚至親自力排眾議定下劉義符的諡號。

“懷。”

執義揚善曰懷;

慈仁短折曰懷。

並且加封了廟號。

“孝宗。”

大宋孝宗懷皇帝。

這明顯不合禮法的廟號讓一眾禮部大臣集體跳腳,而劉義真也沒與他們廢話,全部送回建康, 眼不見心不煩。

眼下正是禮樂崩壞的時候, 後世那幫動不動就騎在皇帝脖子上拉屎的文官集團更是連影子都沒有。

所以哪怕劉義真任性,眾人除了私下發幾句牢騷,還是不得不強行把這口氣嚥下去。

三天後……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身穿玄黑袞服, 硃色下裳的劉義真透過自己的十二旒冕冠看到了那枚從劉裕手上傳承過來的傳國玉璽。

之前在劉裕登基的時候,劉義真見過這玉璽。

那時的他還感受不到這枚國之重器所代表的力量。

現在,卻是看到了這八個字彙聚起來的山川社稷、滄海星辰。

順受天命,登基為帝;黎民長壽、國運永昌。

這代表的不僅僅是權力,更是責任。

想必當年秦始皇命李斯雕刻這枚玉璽的時候,也是抱著告誡自己“萬世秦皇子孫”其使命的意圖來篆刻上這八個大字。

只是沒想到,這玉璽最終還是在老劉家手中保留的最久。

甚至在東漢滅亡整整兩百年後,這玉璽又再次回到劉氏手中。

此時手捧玉璽的還是王弘,自己的便宜岳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