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水軍戰敗投降後,沒毀壞的樓船和艨艟,大部分也歸於呂蒙麾下,用來遷移百姓。

未來真正用來航海的海船,還得靠海寧港口那裡的船塢改造。

呂蒙帶著江夏船隻和部分周瑜那裡借來的船隻,共計樓船二十艘、艨艟二百艘,載著二萬五千水軍和一萬江夏百姓,沿著長江向下遊行駛。

在廬江港口,再次接應一萬百姓南下。

此時駐紮在廬江郡的江東軍只剩下韓當的五千人,其他一萬五千被程普帶去丹陽郡,和黃蓋匯合,一起剿滅新起的山越叛亂。

同時,中郎將賀齊在三郡交界處,徵兵練兵快一年了,接到孫權命令後,雷霆出馬,配合豫章郡的太史慈軍和程普的援軍,快速剿滅各地山越動亂。

船隊一路走走停停,每天都在沿江的港口停一停,既是補給淡水和糧食,也是給暈船的百姓下地緩緩。

這些補給,大部分都是江東世家提供的。他們有什麼心思,呂蒙很清楚,而且這也是呂蒙和孫權、周瑜、魯肅他們一起商量過的。

山海經的地圖,周瑜和魯肅他們以前也看過,但沒辦法,海外那麼遠,他們也驗證不了,只能當神話故事不了了之。

但如今,改造後的海船更安全也更快了,可以去海外看看了,眼界開啟了。

這是開疆拓土啊,雖然還沒拿到手,但也不遠了,因為也只有呂蒙改造的這些樓船能安全到達。

把那些反正也管不到的地方拿出來交好江東世家,獲取他們的更大支援,何樂不為?

每當靠岸的這個時候,呂蒙便會命令水軍們把樓船上的大型漁網取出來,以拖網的方式捕撈江魚。

這些漁網,還是呂蒙特意從江夏和廬江蒐集起來,又加固的。既可以在長江裡拖網捕撈,也能在近海海岸邊捕撈。

軍民一起,在江岸上吃烤魚,極大提升了降兵的軍心和百姓的歸屬感。

軍中開始流傳,跟著呂蒙,來到長江甚至大海上,就不怕沒吃的!而且還是頓頓有魚肉的那種!

從夏口出發,經樊口、彭澤、湖口,再到廬江皖城港口,又經虎林、蕪湖、曲阿,到達長江入海口,這一路走走停停,歷經十日。

主要是長江之上風速太小,無法有效藉助風力加速。

而且呂蒙要顧及這些拖家帶口的百姓的健康狀態。

進入大海之後,在這秋冬季,正好是西北風,風速夠大,風向合適,船隊開始加速。

免不了每日會靠近沿海沙灘,給大軍和百姓提供場地,準備熱乎乎的美食:烤魚和燉魚。

這次吃的就不再是江裡常見的魚類了,而是大海上,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的鮮美海鮮。

趕海之法和樓船拖網捕魚之法,兩方式一結合,成千上萬條魚被捕撈上來,提供給軍民共享。

百姓們吃著烤魚,看著大海,憧憬著未來。

“哎,這海魚真鮮美,老頭子我一輩子都被吃過這麼美味的魚肉。”

“背井離鄉也值了,天天有魚肉的日子,我這輩子是不敢想象啊,竟然這樣實現了。”

“聽說到了南邊的大島上,那裡每天像夏天一樣,再也不用挨凍了!”

“還有三季稻,江東士兵和我們講過好多遍了。一年可以收成三次啊,那一年得收穫多少糧食啊,想想就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