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收降毛利定西國,攻略九州無敵手(第1/3頁)
章節報錯
備中高松城因為潮溼的沼澤地而難以進攻,這既是高松城的優點,也是高松城的缺點。
與忍城不同,忍城的地勢高,周圍並不像高松城一樣,三面環山。因此在高松城築壩的難度要比忍城要低。
豐臣秀吉水淹高松城,根據軍物記記載,大約是長三公里、高七米的堤壩。
這其實是誇大其詞了。
按照江戶時代的地理學者古川古松軒對備中高松城附近進行了實地考察。
此時距離備中高松城合戰雖然過去一百年,但是曾經的地勢卻依舊沒有改變。
考察之後,古川古松軒在《備中國加夜郡高松城水攻地理之圖》中,在一個名為“水通(排水口)”的地方寫下了“在這裡修築了新堤”的標註。
也就是說,豐臣秀吉修築堤壩的地方並不是在南面建造一堵長城。
備中高松城雖然三面環山,但是南面實際上因為最擅長的侵蝕,形成了一個天然堤壩。
因而備中高松城實際上原本就是位於被險要的地勢給四面包圍的低地,非常潮溼,四周都是大量的溼地與沼澤,容易積水。
在受到暴雨襲擊時,備中高松城所能仰賴的排水口只有古川古松軒標註的那個“水通”隘口。即豐臣秀吉修築堤壩的地方。
1985年(昭和六十年),備中高松城遺址,岡山縣岡山市高松地區遭到大暴雨襲擊後發生洪水,在現代重現了當年“水淹高松城”的景象。
因此黑田官兵衛組織修建的堤壩只有三百米長,但是卻有七米高,花費六千三百貫。
這主要是花了大量的招募附近的百姓來打工,而且修築堤壩的材料也都是從商人那高價收購的。
參與修築的人數很多,這座大型的堤壩,僅在一夜之間就修築完成。
翌日一早,清水宗治看到難免出現的木牆,大為驚訝,他當即對左右說道:“不好,島津軍肯定是想水攻,必須得破壞這座木牆。”
左右愁眉苦臉道:“清水大人,我軍人數不足一萬,敵軍有近兩萬,此刻出戰必敗無疑。”
清水宗治急道:“但是一旦水淹高松城,我們一樣守不住此城。”
“或許可以想個辦法突襲。”有人提議道。
清水宗治皺眉道:“時不我待,誰知道島津軍會在什麼時候破壞木牆放水?”
島津輝忠站在本陣的高地上,看著堤壩後的大水,笑道:“放水吧,免得夜長夢多。”
隨著本陣發出訊號,黑田官兵衛大喊道:“放水!”
“轟!”
堤壩直接被炸爛,積蓄起來的洪水瞬間噴湧而出,直奔高松城。
“轟隆隆...”
洪水瞬間衝入谷內,清水宗治眼睜睜看著大水席捲高松城周圍,就連城內也進了洪水,整個高松城陷入一片河澤之中。
清水宗治高呼道:“完了!”
左右盡皆驚慌,不知所措。
很快,毛利元就就得知高松城被水淹,被國崩大筒炮轟的訊息。
他大驚失色道:“好厲害的計謀,高松城若不支援,怕是要被島津家攻略了!”
他立刻派遣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前去支援高松城。
但是島津忠直在得知高松城被淹後,當即領兵前進,與毛利家援軍同時抵達高松城附近。
吉川元春在庚申山佈陣,小早川隆景在後面的日差山鷹之巢城佈陣。
而島津軍先鋒寒河江兼輝在足守川的東岸佈陣,同時還有小笠原長家,森田重資,大崎義景等人沿著河川佈陣,阻擋毛利家的援軍。
一連數日,毛利軍都被困在足守川的西岸,毫無進展,而高松城的城牆在洪水的浸泡以及國崩和大筒的炮轟下逐漸破裂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