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驟聞綾姬誕麟兒
章節報錯
島津忠直之所以要掌握小谷地區,主要是因為第三次川中島合戰之中,武田晴信派人奇襲小谷城,直接殺入越後的糸魚川地區,直接威脅長尾景虎本領。
佔盡優勢的長尾景虎因為眾家臣的勸諫,只是在善光寺平擊退武田軍後,不得不撤軍回國收復越後失地。
島津忠直自然是記得這一點,才把小谷五人眾的領地沒收,留下一塊飛地,同時他還要派遣自己的家臣進入小谷城為飯森春盛的與力。
不僅是飯森春盛,包括已經投降的渋田見政長和沢渡盛方都會有島津家的家臣作為與力,他們不僅會監視幾家的內政,同時也會參與其家中決策,大概就如大河劇裡的小野家一般。
儘管島津家已經基本平定了安雲郡,但在安雲郡最北端靠近越後和越中地方,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名門——割嶽氏。
現任家督割嶽圖書介那也是個硬骨頭,一直到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後才被武田家攻破,雖然忠直敬佩他,但是也不妨礙他統一安雲郡。
島津忠直派遣淺野忠廣前去拜訪割嶽圖書介,忠廣抵達其本據割嶽城,地勢極其險峻,上山只有一條崎嶇的小路,周圍都是灌木叢,荊棘遍地,大規模的兵力無法展開。
待走上去,還可以看到幾重隱藏在灌木叢裡的堀。因此,割嶽圖書介僅以三百餘人抵擋武田十年,而不落城。
經過通報後,淺野忠廣在割嶽武士的帶領下進入城內,拜見割嶽圖書介後,淺野忠廣表明來意。
割嶽圖書介微微皺眉道:“本家在此已有數百年,可從源平時代說起,不管是誰來了,此地皆是我說了算。
哪怕是朝廷封敕的太守還是幕府封敕的守護,本家都可以拒絕他們的命令!此本家幾百年來的特權。
何況你家殿下不過是小笠原守護安排的守護代,何德何能,讓本家聽從號令?若想讓本家聽令,且拿天子詔書來。”
淺野忠廣表情嚴肅道:“殿下正在集結信州一切力量來對抗武田晴信,而且小笠原守護殿下死在惡賊晴信手中,閣下作為信州國人,難道不應該齊聚在一起,為守護殿下報仇嗎?”
割嶽圖書介搖頭道:“這與本家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人可以命令本家,唯有天子詔書可以,至於武田晴信若來,便讓他來,本家與自家郎黨才不會怕他。”
說罷,割嶽圖書介直接起身離去,淺野忠廣無奈,只能離去。
割嶽圖書介頑固的態度讓忠直十分不喜,他冷笑道:“在這信州,我不想見到有脫離我手中的勢力!滅了他!”
很快,忠直調集兵馬,湊了一千人前去圍攻割嶽城,割嶽城易守難攻,不過忠直早已經制定了作戰計劃。
島津軍以火箭射入滿山的灌木叢之中,很快大火遍及整座山頭,不過大火距離割嶽城十步處就不得寸進了。
大火燒了一天一夜,附近的勢力都可以看到這場大火,到了第二天晚上,出浦盛清帶人炸了割嶽城的城牆。
翌日一早,山田五右衛門,小笠原長家等數人領兵攻城。割嶽圖書介絲毫不懼,帶領麾下郎黨三百餘人拼死奮戰,在死傷百餘人後,割嶽圖書介被小笠原長家一箭射中肩膀,被家臣拖著退入本丸。
不過本丸城牆再次被炸出一個缺口,割嶽圖書介雖拼死奮戰,但最終傷重戰死,所屬三百餘郎黨盡皆戰死,無一人投降。圖書介親眷在櫓樓裡點火自焚,無一生還。
山田五右衛門看著熊熊烈火,喘著氣道:“何其壯烈啊!”
小笠原長家點點頭道:“割嶽氏在信州數百年,便是仰仗這險峻地勢,才這般桀驁不馴,只是未曾想殿下能攻破此城。圖書介死戰不降,也是全了這自家名聲,不辱沒這家門了。”
下午時分,忠直看著素未謀面的割嶽圖書介首級,微微搖頭道:“何苦如此,落得一個身死族滅的下場。來人,送下去厚葬吧。”
忠直看向廣間內的家臣們說道:“如今本家已經掌控安雲郡,武田家雖然得到了訊息,但現在也是鞭長莫及了。
武田家正在修建攻入村上家領地的道路,一旦道路修成,明年,武田家就會對村上家發起總攻,一旦村上家敗亡,本家就是武田家的頭號敵人,諸位,不可懈怠啊!”
“喔!”
……
島津忠直將森城城代的位置交給了淺野忠廣, 由他組織當地的防禦,同時他也要承擔著對築摩郡的調略工作,因此太田資家也作為其與力,協助工作。至於忠直則是率領大軍迴轉長沼城。
回到長沼城時,時間已是七月中旬了,他剛回到長沼城,留守家臣就告訴他,越後來了一位使者,一直在長沼城等待他。
島津忠直有些遺憾,送一封信的事情,為何弄得如此神神秘秘,他快走了幾步,回到本丸院子內,使者正是甘粕景持。
甘粕景持行禮道:“島津殿,公主大人已為您誕下一麟兒。”
此話一出,猶如驚天霹靂,震得忠直整個人迷糊了!什麼情況,他就和綾姬滾了一次床單,就懷了?還已經生了!
不過算算日子,他是九十月和綾姬滾的床單,現在是七月了,算來日子也就九個月多一點,正好是一個孩子成長成人到生下的時間。
忠直二世為人,還是第一次做父親,之前和仁科夫人,以及年紀還小的松代姬還有初雪,他都是體外,懷孕機率低,便沒有想過這事,但事到臨頭,他還是十分緊張的。
他連忙問道:“阿綾如何了?”
甘粕景持回道:“公主大人母子平安,並沒有什麼問題,之前御屋形大人因為關東管領殿的事情忙碌,因此,無法人手前來通知島津殿。”
“喔?”忠直點頭道,“沒想到管領殿下來投奔景虎大人了,看來關東這是出了大事啊,想必景虎大人不會坐視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