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0 中醫痺病(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家明天重新整理再看)
“小雪,把舌頭伸出來,我看看舌苔。”
黃雪伸出舌頭,舌質暗紅,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黃膩,尤其是舌根尤為厚膩。
黃素問道:“有沒有便秘和月經白帶異常的情況。”
“嗯!大便基本上是五六天便一次,這兩個月的月經,白帶量特別多,中間還夾雜者黃色分泌物。”
在黃雪心裡黃素不是醫生,那是自己的哥哥。
這樣女孩子私密的事情,說給自己哥哥聽,黃雪說道最後已經細若蚊蠅,臉蛋也因為害羞紅彤彤的。
黃素接著詢問道:“喉嚨有沒有痰,咽喉有沒有異物感和疼痛。”
黃雪點點頭,沒有說話。
“把手伸出來,我把一下脈。”
黃素三指搭載黃雪的手腕處,兩手脈象虛滑而數,兩尺尤甚。
看見黃素鬆開手,黃素二嬸急忙問道:“你妹妹這病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嬸,您別急!小雪的現在的情況就是外受風溼之邪,內以脾虛溼盛,久蘊生熱,溼熱下注,其治不外疏風勝溼運脾祛溼等法。”
肌痺病在肌肉,以脾主肌肉,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健、氣血充則肌肉豐盈而不為痺。故治療肌痺要從脾胃論治。
自古有之,在中醫文獻中,凡提到風溼的,其涵義有二:一是指病因;二是作為疾病的名稱。
長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風溼”的記載。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風溼”有26處之多。
《黃帝內經》中除痺論篇外,以“風溼”單獨出現者有17處。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一書,更有特點,全書398條中均未言“痺”,而論及風溼者多處。
《金貴要略》中更是極為明確的首先提出以“風溼”作為病名。如“病人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溼。”
“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而然中醫歷經兩千多年,加上歷代醫家對風溼病的認識不盡相同,以及中醫學命名依據的多樣性,反映在古醫籍中提到的風溼病的名稱繁雜不一。
有以病因命名者(熱痺、溼痺、風寒溼痺等;有以主症特徵命名者(行痺、痛痺、著痺、周痺等);有以病變部位命名者(皮痺、肉痺、脈痺、筋痺、骨痺、肺痺、脾痺、心痺、肝痺、腎痺等;有以病機命名者(虛痺、實痺);有以發病季節命名者(孟春痺、孟夏痺、孟秋痺、孟冬痺等。
據不完全統計,中醫醫籍中提到的與風溼病相關的病名共有340餘種。
這一階段是中醫對風溼病從簡入繁的一個階段。
隨著新中國對成立,教員提出發展中醫的戰略。
六七十年代中醫開始對痺證進行了深入對研究,參加研究人員的不斷增加,各省市學術組織的逐步完善,鑑於“痺病”名稱古亦有之,為了避免痺證病名中的“證”與證候中的“證”混淆,並突出強調痺證的病名概念,故將“痺證”改稱為“痺病”。
痺症、痺病雖沿用多年,但作為一個大的病類命名,仍不能囊括所有子病種,如痛風、鶴膝風、歷節等就不稱為“痺”或“某痺”,但這些病應屬痺病範疇。
恰恰相反,有些病雖名之為“痺”,如胸痺、喉痺等,而是另一獨立病種,不屬於痺病範疇。
最後根據中醫理論和文獻記載,現代中醫基本上不再使用痺病,而統一稱之為“風溼病”。
並根據病因病機等特徵,將繁雜混亂的風溼病名,歸納為燥痺、產後痺、痛風、五體痺和五臟痺五大類風溼疾病。
這也是新中國來,中醫在風溼病上最大的成就,讓風溼病由繁入簡。
在西醫將風溼病列入五大絕症,找不到發病原因,無法治療的時候。
中醫在風溼病上已經再次經歷的變革。
“中醫我們也不懂,你就說該怎麼治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