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趙維忠欽佩陳靜山的為人,更想知道陳靜山的理由。

從衛生局科員到衛生局局長,再到主管文教衛工作的副市長,再到現在的省衛生廳副廳長。

一直在衛生系統工作,趙維忠的工作絕大多數工作以務虛為主,但是對於中西醫之間的事情也瞭解一些的。

面對一個能夠壓制西醫的機會,陳靜山怎麼就不動心呢。

“中醫、西醫,那種醫學無序的擴張發展,對老百姓都是一件災難。”

“陳教授,這話怎麼講?”

陳靜山的話,引起了趙維忠的好奇,忍不住追問了一句。

“我不瞭解西醫,對西醫我沒有發言權,但趙廳長這半年接觸了這麼多的醫患糾紛,應該深有體會,如果中國只剩下西醫,就像您說的那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將成為一件平常事。”

趙維忠點點頭,對於陳靜山教授是非常贊同。

看看陳靜山教授多麼謙虛,不懂就不發言。

再看看西醫的阿貓阿狗們,《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第一頁第一個字都不知道是什麼,就覥著臉,一副指點江山,肆意批評中醫。

誰給你們的臉,你們乾爹嗎!

西醫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輝瑞就是依靠醜國南北戰爭,向北軍提供巨量的藥物,成為了世界第一藥企。

近代,西醫是帝國主義殖民他國的急先鋒,是文化入侵的重要手段。

現代,西醫是西方國家掠奪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手段,看看那些被西醫壟斷的國家的悲慘經歷吧。

如果中國的醫藥市場被西醫壟斷,中國的大門將向他們不設防的敞開,在打破西方醫藥技術壁壘前,中國人的財富將被他們予取予求。

西藥資本正在向這個目標努力。

陳靜山說道:“中醫培養困難,醫術水平參差不齊;中藥材獲取於自然和種植,不能像西藥一樣無限制生產。這兩點就註定單獨的中醫是無法成為普及性質的醫學,因為有西醫的互補,中醫才能得到普及。”

“如果中國只剩下中醫,中醫將如同古代一樣,成為權貴,富人獨享的醫療資源,將無法惠及於民。”

陳靜山略作停頓:“中國是幸運的,有自己本土發展出來的醫學,不用如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那樣,淪為西方醫藥資本的獵場,中西醫共同發展、互為補充,才是真正能惠及於民的方針,黨和國家也一直堅定的執行這個方針,然而我們現在的發展卻與國家政策相違背,西醫已經有了一家獨大趨勢。”

“趙廳長,現在名為發展中醫,實則暗中打壓,只要省衛生廳能夠走到正常發展中醫,您的擔心將不復存在,還可以減輕百姓的醫療負擔。”

趙廳長問道:“陳教授,您能仔細說說什麼是明為發展中醫,實則暗中打壓?”

“首先,我們要肯定黨和國家對中醫發展的一貫政策。”

陳靜山定了話題的調子後,繼續說道:“中醫現在首要面臨的就是外行當家。”

“從八十年代中後葉,國外留學歸來的醫學人才歸國,並進入到衛生體系的領導崗位。有的中醫院校(科室)的領導不是中醫內行當家,而是外行掌權,致使如何突出中醫特色,端正辦院(校、科室)方向不明、措施不力。”

“在一線工作中,同樣存在西醫領導中醫的局面,西醫不瞭解中醫,導致不能真正從科室設定、人員佈局、病房管理、護理用藥、病歷書寫等諸方面加以突出。有的中醫院、科室已經西化,或是中西湊合。中醫的臨床科室也設定不全,有的中醫院連個針灸科都沒有,就是全國的中醫研究院,也沒有一個傳統的中醫喉科。所以有的中醫院既無‘廟’,也無‘神’,中醫各科陣地日益狹小。”

兩人的談話終於說道實質性的東西,趙維忠不由得講出自己的筆記本,仔細記錄起陳靜山說的話。

“還有呢?”

陳靜山繼續說道:“陽奉陰違,對中醫政策不落實。”

“西醫領導中醫,個別地方、個別衛生行政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中醫和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的重要性。在經濟發展面前,忽視中醫的發展,對中醫的建設經常採取敷衍的工作態度,出現了某些單位掛了中醫院或中醫科室的牌子,還是執行西醫看病方式,導致中醫院和中醫科室名存實亡。某些中醫政策也得不到很好落實,如中醫院校畢業生專業不對口,中醫人員改行時有發生。另外從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證。”

趙維忠心裡明白,陳靜山的話說的已經非常委婉了,那裡是個別現象,見識是普遍現象。

趙維忠自己在擔任草原市副市長的時候,自己就從來沒有關心過中蒙醫院的發展。

西醫醫院對政府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實際效果和紙面政績,都是實打實的顯著。

甚至很多貧困地區,醫院的盈利已經成為每年的政府收入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在對待無證行醫的中醫重拳出擊,對西醫醫療事故權利維護的不公平現象。

趙維忠快速記錄完,繼續問道:“陳教授,還有嗎?”

陳教授繼續說道:“中醫缺乏應有的法規確保權利,導致現在的中醫人治極危病人,已經淪為了只能治慢病、治療老爺病。”

“對於中醫療效差錯和事故的制定,也缺乏應有的法規。對於醫療事故的制定,不是按理、法、方、藥的辨證論治標準去審定差錯事故,而是一律強調是否用了某種西藥為標準。致使某些年輕中醫不能很好提高辨證論治水平,而棄中學西。”

“沒法律法規的保護,有的中醫院,科室因怕擔風險,只收治一些慢性病或療養病,百姓群眾稱為‘老爺療養院’。這樣的單位是無法在群眾中建立一定的治療威信的,工作局面是打不開的。這樣長此下去,中醫治療急危重症的寶貴學術經驗由於沒有運用,也就慢慢丟掉了,更談不上繼承和發揚了。有的一遇到急危病人,就是抗生素加激素等,因怕不用西藥而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