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醫院有灶心土,黃素用衣服擦乾手上的鮮血,掏出筆和處方單,在處方單上飛快地寫道:

灶心土120g、炮附子30g、炙甘草60g、乾地黃40g,白朮60g,阿膠24g,黃芩24g、炮姜20g、黨參20g、茯苓20g、血餘炭20g、姜炭20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半夏10g。

灶心土為此方君藥,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之功效。與地黃,阿膠、炮姜四藥同用,有補血止血作用,外溢之血可止,已損之血可補。

附子溫助陽氣以恢復陽氣統攝之權,雖然本身並無止血作用,卻能收到止血效果。

肝為藏血之髒,肝不藏血常是出血機理之一,鄒文治是脾陽虛導致不能統攝。但肝不藏血的機理亦同時存在。故於溫陽止血方中配伍黃芩清肝止血。體現以溫陽攝血為主,清肝止血為左的配伍形式,有相反相成之妙。

又考慮到鄒文治本就脾胃多年虛弱,故以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生化之源,使血得歸經。炙甘草又有解附子之毒的功效。

再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下氣降逆,恢復胃降之功,吐血自愈。

最後考慮到腫瘤表面有破損,最後再以血餘炭、姜炭治之。

黃素將寫好的方子遞給張遠道:“張遠,你親自跑一趟藥房,一定要把這個方子開出來,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黃素又繼續道:“你應該知道黃土湯煎煮的方法吧!”

張遠道:“白朮、灶心黃土、附子先煎,阿膠洋衝。”

洋衝是為了防止藥的有效成分被藥渣吸去。方法是將膠劑放入碗中,加開水30~50毫升,再放在鍋中隔水燉洋,將洋化的膠汁與煎好的湯液和勻後服,洋衝是煎煮阿膠的方法。

說完,張遠拿著粘著血跡的藥方向病房外跑去。

黃素對護士吩咐道:“讓患者躺在床上,改用側臥位。”

黃素、小鄒和兩名護士合力將鄒文治抬到病床上,擺成側臥位,護士小姐姐用手扶著鄒文治的頭部,讓他嘴巴始終保持低於其喉頭的位置,防止血液回流支氣管窒息而死亡。

黃素則解開鄒文治病服的紐扣,露出老人家的前胸,用酒精棉擦乾前胸的血漬並消毒。

擦乾鄒文治胸前的血漬後,黃素開啟自己的銀針盒,開始給銀針消毒。

黃素左手的手指按在鄒文治兩乳中間,找到檀中穴。

第一針,黃素採用慢插急提的提插瀉法,斜刺檀中穴沿著面板直透中脘穴。

檀中穴寬胸順氣,中脘穴乃腑之會,胃之募。檀中透中脘可以調中和胃以降逆,恢復胃降之氣。

黃素又拿起第二根針,抬起鄒文治的胳膊,同樣用提插瀉法,從手腕內側的內關穴針刺透出外關穴。

外關透內關具有理氣化痰,安神醒魂的功效。而內關透外關是疏通上、中、下三焦之氣機,恢復胃降之氣和脾升之氣自我迴圈。

最後一針在針刺小腿外側的足三里。

足三里乃是胃之合穴,可以通調腑氣,加強前兩針的功效。

留針期間,黃素每隔三分鐘就依次對三根銀針提插捻轉一次。

提插捻轉第三次的時候,鄒文治的吐血的頻率開始降低,等到五次的時候,鄒文治吐血的血量也開始出現明顯的減少。

看見鄒文治吐血的情況減輕,黃素終於長長鬆了一口氣,總算暫時從鬼門關前把鄒文治的性命搶救回來了。

看到爺爺吐血又止住的趨勢,小鄒走到黃素面前激動問道:“黃醫生,我爺爺是不是就要沒事了。”

黃素說道:“針灸只是暫時止住了你爺爺的吐血情況,如果想要根治,還需要服用湯藥。”

就在這時,聽見了走進病房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