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針灸治療胃脘痛(求訂閱,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黃素接過揹包,拉開拉鍊,取出銀針盒,開啟銀針盒開始給銀針消毒。
昨天已經給鄒文治診過脈、診過舌苔,老爺子的胃脘痛是體質虛弱損及脾腎陽氣,中氣不足、脾胃失統所致。
治療的辦法就是健脾和胃助陽,恢復胃的下濁之力、脾的升舉之力。
黃素先用三寸針刺入肚臍上兩寸,臍中線旁邊四寸的胃上穴。
黃素用銀針刺入皮下後,針尖向神闕穴方向用捻轉的手法,斜刺入三寸。
這是胃上透神闕,具有益氣健脾,調補中氣、扶助正氣的作用,長期施針可以治療胃下垂。
黃素針刺後向鄒文治問道:“老爺子有沒有感覺到胃部有酸脹、上提的感覺。”
鄒文治輕輕點了點頭道:“胃部確實感覺脹脹的,胃也沒有剛才疼了。”
黃素取針再次針刺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梁門。
中脘、足三里、內關是治療胃脘痛要穴。
如果出現疼痛拒按可以配粱門、公孫、內庭。
胃寒凝滯導致的嘔吐清水、得熱痛減可以配脾俞、胃俞、氣海,針灸並治。
情志抑鬱、肝氣犯胃,痛及兩肋可以配陵泉、太沖。
胃脘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疾病,可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或慢性胃炎、神經症等,多由飲食不節、感寒受冷、情志抑鬱所致。
胃脘痛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症,多伴有噁心、乾嘔、嘔吐、食慾不振、脹滿噯氣、疼痛拒按或是喜溫喜按。
在脈象上多見於沉細弦緩等虛證,治療方式以和胃止痛為主要治療方法。
行針三十分鐘後,黃素開始取針。
取完針後,黃素問道:“老爺子現在還胃疼不?”
鄒文治搖了搖頭道:“黃醫生,您的醫術真的是太厲害了,一點都不痛了。”
這時護士小姐姐也端著溫熱的中藥走進屋道:“鄒文治該喝中藥了。”
端起藥碗,鄒文治看見碗裡棕色的藥液,臉上露出了苦惱的神色,這中藥雖然療效好,可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難喝了。
最後,鄒文治鼓起勇氣,屏住呼吸,一口喝掉碗中的中藥。
等喝掉中藥後,鄒文治砸吧砸吧嘴,驚奇地問道:“黃醫生,今天這藥怎麼一點也不難喝呀,喝著還帶有甜味,這可比你以前開的方子好喝多了。”
黃素笑著道:“健脾益胃的藥當然是甘甜的,如果說是其他的味道,那說明我開得是錯的。”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腎欲鹹、脾欲甘,此五味之所合也。”
正如張仲景所言:““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
五臟各有所喜,中藥要遵循五臟的喜好,而食物則要有偏性。
五臟的喜好在中藥和食物是截然相反,中藥要投其所好,食物則不能曲意逢迎,多吃甘甜的食物,則會傷脾。
所以,飲食要與食物的四氣五味相一致,這樣才能達到好的補益效果。
見鄒文治喝完藥,黃素道:“老爺子,明天我再來看您!”
“黃醫生,您慢走!”
小鄒起身將黃素送出了病房。
第二天,又是鄒文治化療的日子。
黃素在內科查過房後,早早就來到鄒文治的病房,看看老爺子的食慾有沒有改善。
走進病房,就見鄒文治胃口大開,一碗粥、一碗雞蛋羹、一盤清炒瓜片吃得是非常乾淨,也沒有昨日的精神乏力。
小鄒見黃素進來,非常開心地道:“黃醫生,昨天我爺爺喝了您開的藥,沒多久就出現了飢餓的感覺,中午的時候,喝了兩大碗粥。昨天一天也再沒有出現乾嘔、嘔吐,厭油的情況。”
黃素道:“服藥出現飢餓感,說明中藥已經起效了。”
吃過健脾和胃中藥的患者都應該體會過,喝過藥沒多久就出現飢餓感的情況。
服用了黃連素開的中藥後,後續的化療,鄒文治再也沒有出現乾嘔、嘔吐、食慾不佳、厭油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