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道:“你是肝胃不和,寒熱並見之證,以烏梅丸加減,行溫清補消,病情就會好轉,烏梅最適用於寒熱並見之證。”

脈弦細加尺候不足,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肝腎陰虛和痛而為弦。

可結合舌象,舌苔白膩,白苔主表證,也符合陰虛之證,而然舌苔乾燥,這是熱證表現,說明臟腑有熱。

再看舌頭狀態,舌兩側主肝膽,兩側凸起明顯且色深,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肝火旺盛則多心煩氣躁,舌中間主脾胃,中間塌陷,這是脾胃陽虛,此舌象是肝強胃弱,上寒下熱之證。

患者乃是肝強胃弱,肝胃不和,寒熱夾雜,肝鬱脾虛之證。

“何慧記方,烏梅12g、黃連6g、黃芩12g、細辛3g、當歸9g、良姜9g、黨參15g、肉桂6g、乾薑6g、制附片12g、澤蘭6g、莪術6g、三稜6g。”

木邪肆橫,中土必困,故以辛熱甘溫助脾胃之陽,而重用酸以平肝,佐以苦寒瀉火,因肝木中有相火,故以烏梅丸之酸平肝中之陽。

烏梅入肝,以養肝陰,黃連、黃芩清洩肝膽之熱,細辛、良姜、肉桂、乾薑、制附片溫運脾陽,當歸、黨參補氣血,澤蘭、三稜、莪術活血祛瘀。

黃素接過何慧寫過的方子,又在下面寫了注意事項遞給老人的孫子囑咐道:“制附片略有毒性,要先煎一個小時,再下入其他藥物,每日一劑,先喝十劑,等體檢過後,再來複查。”

送走了祖孫二人,那日松帶著下一名體檢者走入門診,進來的同樣是一位六十多的老人。

老年人剛剛坐下,黃素問道:“老同志,您哪裡不舒服。”

老年人講道:“我腹瀉三年多了,每日大便少則四五次,多的時候能達到十多次。”

“老同志,伸出手我先給您把個脈。”

老人伸出胳膊,黃素三指用力下按,觸骨才有脈搏跳動,然跳動無力,一息不過三四下(相當於一分鐘六十下左右),且脈象艱澀,猶如輕刀刮竹,斷續均勻,此乃沉澀之脈,這是表裡錯雜的脈象。

黃素一邊把脈,一邊繼續問道:“老同志,大便是有什麼感覺,還有大便呈什麼形狀。”

老人回答道:“大便時菊門有種下墜的感覺,要非常用力才能便出,然而便出的大便都是糖稀狀,經常夾雜白色如同皮凍狀的東西,甚至有時還能拉出血來,紅白相混。我去肛腸科看過,醫生說我這是什麼慢性菌痢,給我開了痢特靈和強的松,用藥的時候能好兩天,藥一停立刻就復發。”

老人繼續道:“後來去了中蒙醫院,又給我看了參苓白朮散,可越吃我這胃越吃越不好。”

黃素點了點頭,知道老人有便膿便血的現象,繼續道:“老同志,把舌頭伸出來我看看舌苔。”

老人伸出舌頭,只見舌質整體淡紅,而舌尖偏紅,這符合沉脈臟腑虛弱,氣虛不足的病理,但舌尖偏紅證明心肺或胃有火。

舌苔白薄,而舌根白厚,這符合遲類脈主寒溼之證的病理。

舌根白厚,舌根主下焦,是溼寒積滯於下焦,下焦包括腎、大小腸,膀胱、男性前列腺、女性子宮。

黃素又繼續問道:“老同志,飲食情況如何,並沒有經常打嗝的情況。”

老人道:“飲食不佳,有時一天一餐,有時一天兩餐,吃了後就打嗝,還帶著臭味。醫生我這到底是什麼病呀?”

飯後打嗝帶有食腐的味道,說明胃中有火。

再結合患者的症狀,黃素道:“老同志,你的病屬於寒溼滯留腸中,導致久痢不治,久病不愈傷及脾腎之病。”

久痢而便膿血主烏梅丸,能解陰陽錯雜之邪故,由此可見烏梅丸極為適用於陰陽錯雜,寒熱並見,虛實相兼之證。

結合老人的脈象和病症,可知乃是上熱下寒,脾腎陽虛,氣血不足之候,以烏梅丸作加減治療最為恰當。

中蒙醫院的醫生一看就是個二把刀,看見舌頭主寒證,就以為脾胃虛寒,卻不知上熱下寒,三焦不通,進補就如火上澆油。

如果按脾胃之病投以異功散、理中湯、參苓白朮散等治療實為大錯。

“何慧記方,烏梅12g、黃連6g、黃柏炭6g、黨參15g、當歸9g、炮姜9g、炒川椒6g、細辛3g、肉桂6g、制附片12g、廣木香9g”

黃素又將如何煎煮制附片的注意事項與老人詳細地講解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