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收過路費(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這些費用也不是道家一家獨佔,還要分給道路所屬國家收益的四成,剩餘六成,一成半作為沿路外堂弟子的日常開銷,兩成作為每年維護道路的費用,還有半成用來僱傭百姓打掃路面,一圈下來,道家自己也就餘下兩成收益。
剛開始諸國還都沒有在意這條路能提供多少收益,直到李冥快要到達桑海時,僅憑韓、魏兩國內的路段,每月就能給韓、魏兩國帶來一萬兩左右的收益。
雖然,區區一萬兩白銀對一個國家來說算不得什麼,可這些錢都是憑空來的,他們沒有付出任何代價。
而且一個月就有一萬兩的收入,要是一年,五年,十年,那這個收益就大的可怕了。
一年十二萬兩在任何一個國家裡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古代軍隊士兵一月的俸祿也就一兩到二兩銀子,有些甚至還沒有這麼多。
十萬兩,足可以支撐一個五千人的軍隊在外作戰一個月左右,可以給一萬人的軍隊支付一個月的俸祿。
其他國家不是沒有試過模仿道家的做法,可他們都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功,有些國家異想天開,以為隨便找條路收費就可以了,卻沒有考慮到這條路是否有人走,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能保障路上行商的安全,等等。
楚國就是其中的典型,楚國現任國君是熊悍,史稱楚幽王。
熊悍是昌平君、楚衰王、楚王負芻,以後三代楚王的哥哥,從他的諡號就能看出,這個楚幽王並不是什麼英明的君主,不然,也不會被後世灌上與著名昏君“周幽王”相同的諡號。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
古代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用以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
諡號在隋唐以前都是很有信服力的,唐朝之後才逐漸失去了說服力,人們轉為用廟號稱呼皇帝。
比如:“漢高祖”、“漢武帝”、“唐高祖”、“唐太祖”。
動祭亂常是為幽,這說明了這個楚幽王並不是一個合格君主。
楚幽王眼紅韓、魏兩國的收益,一拍腦袋就將通往楚國首都壽春的幾條路定為了收費路,而且他們不僅僅收商人的錢,就連百姓走到路上都要被索要過路費,定價每人三十文。
這下可好,商人不敢來壽春販賣貨物,百姓不敢將糧食運往壽春販賣,堂堂楚國都城竟然變成一座空城,城裡什麼都缺,生活必須的柴米油鹽都缺。
沒有百姓上山砍柴背到城裡販賣,這些人連生火做飯的柴火都沒有,無奈楚幽王只能收回命令,壽春這才逐漸恢復了生機。
楚國的無腦操作,也給其他諸國敲響了警鐘,在沒有研究透道家的運營方法,沒有人再敢輕易的仿照道家收過路費。
PS:楚國的都城太難查了,楚國曾經經過數次遷都,我只能查到楚幽王的父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都於壽春,也就是現在的AH省壽縣,後面就沒有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