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人們所展開的規模龐大的探測活動,一條又一條的資訊呈現在了趙長星面前。

此刻的人們已經確認,就在距離人類艦隊不遠的地方便存在著一個較小型的恆星聚合體。它由大約幾十顆較為年輕的恆星以及遍佈了這裡整個星域的星際分子云構成。

很顯然,那幾十顆年輕恆星便是因為這個星際分子云團的收縮、坍塌而形成的。並且,直到現在都仍舊有一些原恆星正在這片分子云團之中形成。

在靠近銀河系邊緣的地方存在著這樣一個“恆星溫床”,這略微有些奇怪。與此同時,這個勉強能被稱之為星團的存在,相比起人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星團,也實在太小了一些。

不說動輒由數千數萬顆恆星構成的球狀星團,就算是恆星數量較少的疏散星團,其含有的恆星數量也通常在數百到數千的樣子。而這個星團,其成員星僅僅只有幾十顆而已。

但它們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引力關係,是依靠相互之間的引力被束縛在一起的。所以,雖然它不太合格,但人們也只能將其稱之為星團了。

它雖然小,但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活力四射的恆星集團。僅僅簡單的觀測而已,人們便看到了龐大而猛烈的恆星風,看到了新生的恆星肆意向外界輻射著自己的能量,看到了眾多“星核”正在孕育之中,看到了眾多的氣態巨行星、巖質行星等等。

在相互之間較為強大的引力作用之下,這些行星甚至無法具備較為穩定的軌道。人們看到,有的行星正在以一個怪異的軌道圍繞著主恆星運轉,似乎隨時都可能脫離的樣子;有的行星則乾脆正處於掙脫過程之中,拋棄了舊主,奔赴向了新主人的懷抱。甚至於有的行星根本沒有固定的軌道, 它們如同一個獨立天體一樣,在這個較為小型, 但同時直徑也高達十光年的星團之中橫衝直撞。

甚至於, 不止行星, 便連恆星的執行軌道也極為混亂。這導致有時候它們之間也會發生碰撞。僅僅在初期的觀測之中,人們便尋找到了足足三顆無法用通常的恆星演化理論解釋的藍超巨星。

這便意味著, 它們極有可能是兩顆或者更多顆質量較低的恆星碰撞、融合才形成的。

幾十顆恆星,眾多巖質行星、氣態行星,以及更多數量的小行星、矮行星、彗星等, 在巨大的星際分子云的包裹之下,混亂的運動著,展現出了一副光怪陸離的星際奇景。

這是距離人類艦隊最近的恆星集團了。不算這裡的話,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 也在二十多光年之外。以人類艦隊的航速,需要數百年時間才能到達。並且,前往那顆恆星,其軌道同樣需要穿越這個距離人類艦隊最近的星團。

似乎, 前往這個由幾十顆年輕恆星組成的星團, 在這其中尋找適宜的恆星系,安頓下來, 發展文明, 是當前唯一能做的事情。

此刻, 人類艦隊與這個小型星團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之間,僅僅只有大約兩萬億公里左右的距離。以當前的相對航速——大約每秒鐘2860公里, 需要航行大約22年時間便可以到達。

那是一顆褐矮星——或者稱之為演化失敗的恆星。它的質量太低, 甚至還不足木星質量的百倍。這個質量,甚至於不足以令核心開始氫元素的聚變, 而只能維持氘的聚變,相比起正常恆星來說,其表面溫度極低。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 便連這樣一顆失敗的恆星, 其周圍竟然也存在著數顆行星。有兩顆巖質行星和兩顆氣態行星圍繞著它運轉。

兩顆巖質行星之中,一顆比地球略小, 一顆比地球略大。兩顆氣態行星之中, 一顆大略相當於木星, 另一顆則有足足4倍木星的質量。相比起這顆質量有27倍木星質量的褐矮星來說, 很難界定這究竟是一對雙星,還是一顆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轉。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小行星在它周邊。

這個恆星系之中是沒有彗星的。所謂彗星,其實是含有可蒸發物質的小行星在靠近恆星之時,因為恆星的輻射能量而導致自身物質蒸發,在身後形成慧尾的一種星體。而在這個恆星系之中,擔任著主星角色的這顆褐矮星質量太低,表面溫度也太低——僅有不到500k的樣子,實在難以為靠近自己的小行星提供足夠的熱量,便也無法造就出彗星來。

出於某種無法言說的警惕心理, 這顆位於星團最外圍,相比起其餘恆星來最不起眼的褐矮星,成為了人類文明艦隊的航行目的地。

反正對於人類文明這個等級的文明來說, 有沒有恆星都無所謂, 只要有足夠的物質就行。沒有了輻射強大,能量充沛的正常恆星,說不定星際環境還能好一點, 不用耗費那麼多心力去做防輻射工作了。

既來之則安之。確定了以這顆編號為g1的恆星為目的地之後,整支艦隊便再度開始了加速。按照推算,在大約六年時間之後,人類艦隊便將到達。

在這段時間裡,人類艦隊之中,幾乎所有可以啟用的星際觀測裝置全部啟用。人類文明在盡一切可能,儘可能多的瞭解這個星團,瞭解這顆恆星。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些頗為奇怪的現象被人們觀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