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類來說,卡迪拉文明的事情僅僅只是個插曲。甚至於,從頭到尾,它都未在社會之中泛起什麼浪花。

時間仍舊在慢慢的流逝著,人類文明的人口,從之前的七百億左右,此刻已經增加到了將近兩千億——這還是在未計算風暴國人口的前提之下。

圍繞著H1恆星運轉的四顆大行星,俱都被不計其數的龐大飛船所環繞。一個又一個居住飛船之中人聲鼎沸,一座又一座太空工廠之中機器轟鳴。

此時此刻,無論從哪一方面衡量,無論從科技,人口,還是文化,文明規模,人類文明俱都已經站在了三級文明的巔峰。

從獲取到的其餘文明歷史資料作為對比,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可謂不快。畢竟,就在僅僅數百年前,人類文明還僅僅只有寥寥幾艘大型飛船,人口也就那麼點。科技程度也並未真正達到三級文明程度。

這個發展速度如果被其餘文明知曉了,恐怕就不僅僅只是感到驚訝,而是感到驚嚇了。

但這種奇蹟一般的事情,就實打實的出現在了文明之中。

只不過,從現在開始,一個新的問題出現在了以趙長星為首的人類文明領導者們面前。

“截止到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各類科研機構數百萬個,科學從業者高達40多億,並且仍舊在以每年大約1.6億人的速度增加;我們擁有了如同大型中微子望遠鏡、超高能級粒子加速器、深空射電、光學望遠鏡、引力波望遠鏡、大型基因分析儀、超級計算中心等極為重要的大型科研裝置十幾萬個;社會之中‘科學至上’氛圍濃厚,令科學界得以網羅文明之中最為出眾的一批人才。從某種層面來說,奉行‘人人平等’政策的我們,幾乎已經達到了三級文明所能擁有的最高階別的科研能力。”

又一次最高階別會議之中,面對著眾多文明領導者,一名與會者用清晰的話語做著彙報。

“但就算如此,按照模型推算,我們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真空模型’這一前所未有的超大型科研專案,最樂觀的估計,也需要至少上千年時間。”

在座與會者心中俱都清楚,所謂“真空模型”,便是一整套採用最新科學理論所描述真空的科學方法,就像標準模型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相對論用於描述引力那樣。

完成了“真空模型”,具備了以最新理論完整描述真空的能力,便意味著對於真空的物理特徵具備了足夠多的瞭解,也便意味著這個文明真正成為了四級文明。

在這個基礎之上,以某種型別的“真空波動”為基礎的無工質推進,以及更多型別的相關應用技術,譬如新的武器系統、防護系統等等,它們的開發,便有了理論基礎。

趙長星認真傾聽著,在聽到這裡的時候,他舉手打斷了彙報者的話語。

“你所說的,最樂觀的估計,具體指的是什麼?”

彙報者回答道:“如同現在一般,甚至比現在更超出的社會運轉效率、透明度,至少與現在持平的科研投入,至少與現在持平的社會氛圍,以及,層出不窮的,堪稱偉大的科研學者,以及,可以讓這些科研學者完全發揮才智的舞臺。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就算如此,也需要至少千年時間麼……?”

“是的。至少千年。‘真空模型’這個科研專案太大了,也太複雜了,其中的難點與節點太多太多。甚至於,一個分支的分支,一個相比起整個專案來說,小到不能再小的課題,都需要眾多優秀科學家耗盡畢生精力去做,還不一定能最終解決。這整個專案,絕不可能是一代人可以解決的事情。”

趙長星微微有些感慨。

他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奉行獨一無二“人人平等”政策的人類文明,其科研潛力比起其餘文明來說深厚了多少。但就算是人類文明,也至少需要如此之多的時間,其餘的文明呢?

尤其是,浩瀚冰冷的宇宙之中,可供一個三級文明全力以赴發展科技的時間和機會並不算多。

外星文明入侵,戰爭,宇宙災難,無處不在的威脅,文明內部紛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混亂,等等等等,稍微一個不小心,文明便會衰弱,分裂,甚至於滅亡。

平均下來,恐怕十年之中都不一定能有一年可以專心的用於發展科技。

“能踏入四級文明階段的文明,每一個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啊。”

沒有精彩的故事,沒有奇特的經歷,他們也不可能走到那個階段。

“如果能再度擴大文明規模,提升人口,讓人口增加到四千億,乃至一萬億,那就好了。”

當今時代,大約兩千億人口規模的人類文明,可以供養起大約40多億名科研學者的規模。那麼,如果文明規模擴大,譬如人口增加到四千億,那麼,可以供養的科研學者數量能否達到8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