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以上內容,我們做出瞭如下等級劃分。”

“0級文明:原始文明。包括所有未掌握近地軌道航行能力的文明。該等級文明對應我們人類文明的封建時代及以前,以及工業時代初期。該等級文明較為脆弱,一次較大的災難便可以摧毀整個文明。在原始文明巔峰時期,該文明可從理論上掌握進入星球近地軌道的方法,並具備一定程度的對於所處空間的觀測能力。”

“1級文明:化學文明。或者稱之為行星級文明。該等級文明主要能量來源為化石能源或者化學燃料,對應推進方式為化學燃料推進。

該等級文明已經可以大規模進入星球近地軌道,對應我們人類文明的國家時代。

該等級文明具備了一定的對抗自然的能力,自然災難不太可能毀滅該等級文明。

該等級文明最主要的特徵是,完全掌握了化學能源及化學推進技術,可以建造數百甚至上千噸級的巨大火箭,將眾多載荷發射到近地空間之中,甚至於擁有對極為遙遠的星球展開遠端探測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哪怕該等級文明已經掌握了核裂變技術,並已經大規模的應用到了發電、航空器能源供給,以及初步掌握了離子推進技術,我們也仍舊將其劃分到1級文明的範疇,只不過處於1級文明的巔峰時期。

因為在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以及該技術的小型化之前,離子推進以及核裂變技術,都無法為該等級文明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該等級文明的活動疆域,為行星周邊。他們有可能已經登陸了臨近的行星或者衛星,發射的人造衛星則可能已經遍佈整個內恆星系。”

“2級文明,聚變文明,或者稱之為恆星級文明。該等級文明主要能量來源為可控核聚變,對應推進方式為小型聚變反應堆加高效的離子推進器。

到了這個階段,自然災難,無論是超大型火山爆發、地震,又或者小行星撞擊等,都無法再毀滅文明瞭。甚至於無法威脅到該等級文明。

該等級文明具備強大的星際航行能力,有能力較為便捷的往返自身所處恆星系內不同的行星,獲取到整個恆星系的資源供給。

因為該等級文明的活動範圍可以覆蓋整個恆星系的緣故,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恆星級文明。

該等級文明大概對應舊人類文明滅亡前夕的巔峰時期(大約2.05級),又或者對應現在的我們(大概2.1級)。

在該等級文明巔峰時期,他們所發射的無人航天器,可能有能力跨越恆星之間以光年計的遙遠距離,到達另一個恆星系。但大規模的跨越恆星之間的航行尚且無法做到。

2級文明的巔峰時期,大約可類比深空文明的全盛時期。當然,深空文明曾經完成了從拉蘭德21185星系到達太陽系的恆星際遠航,但在航行過程之中,他們丟失了99%的人口和99%的資源,這很顯然不屬於大規模普適性的恆星際航行,而應該歸類到極端情況之下。

所以,深空文明全盛時期仍舊是2級文明巔峰,而不可劃分到3級文明範疇之內。”

“3級文明,反物質文明,或者稱之為星團級文明。

該等級文明掌握了大規模工業化製取反物質及儲存反物質的技術,並大規模的應用到了星際航行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該等級文明普適性的大規模能量來源,極有可能仍舊是可控核聚變。在這其中,反物質所承擔的其實是‘儲能’的角色,而並不是‘供能’的角色,就像是電池那樣。

單位質量反物質的儲能效率,算上過程之中的熱機損耗,有可能達到單位質量聚變燃料的1020倍。如此一來,該等級文明便可能在依靠核聚變為能量來源,大規模製取反物質之後,以反物質作為飛船的儲備能源,並以此展開跨越恆星的長途星際航行。

因為離子推進方式在2級文明階段,仍舊具備極大的潛力可挖的緣故,我們認為,3級文明階段離子推進仍舊會是主要的推進方式。

在充足的能源供應之下,離子推進發動機噴射的離子流,其速度可能達到光速的99%甚至更高,賦予航天器更高的加速度。甚至於支撐航天器達到真正的亞光速,並以此在不同的恆星之間航行。

因為該等級文明活動疆域可以高達幾顆乃至十幾顆,極限情況下甚至可能高達上百顆恆星的緣故,我們可以將該等級文明稱之為,星團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