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屯田收穫,徐晃病逝(第1/3頁)
章節報錯
劉禪在司隸治兵、屯田,堅決與曹魏抗衡到底。
在這一場天下大勢中,就看誰的實力雄厚。
江東、蜀中、曹魏的財政,都在快速地消耗。全部的人力物力,都在往戰爭方向依靠。
一些商貿活動,幾乎停滯。
倘若不是絲綢之路支撐,蜀中恐怕要傷筋動骨了。
要知道,蜀中之所以能夠與曹魏抗衡,在經濟上不輸給北方,是因為商貿的發達。
現在為了服務戰爭,蜀中的勞動力不是從軍,就是被徵招成勞役。
誰有空去治理桑麻呢?
除了必要的糧食,商品都停止了生產,蜀錦都受到了影響。
縱使如此,劉禪也沒有想過退兵。現在這麼好的機會,怎麼能錯過。
漢軍佔據了西涼、河東、京兆尹、河南尹等地,將勢力延伸出來了。
但劉禪還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守住這些地區。
所以,他要尋求司隸、西涼的發展,作為前線大軍的支撐。
漢章武八年(228)。
劉禪在司隸的屯田,第一次獲得收穫。他親自率領軍民,收割水稻。
其實司隸地區,一般都種植冬小麥,水稻佔據的比例非常少,畢竟水稻需要的條件,比冬小麥苛刻一些。
但為了補充前線的糧草,劉禪自然選擇最高效的方式,進行屯田。
只要土地足夠肥沃,也是可以種植兩季稻的,只是收成遠遠不如交州、蜀中。
這是氣候、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更何況,三國時期,處於“小冰河”的氣候,也就是很寒冷,更不適合水稻的生長。
氣候嚴寒、降水量變低、土地產出降低、大疫橫行,還有戰爭等因素,導致東漢末年,人口銳減。
隨著三分天下的到來,縱使戰爭依舊不斷,但人口逐漸得到了控制。
畢竟大多數地區,都已經趨於穩定。
穩定的生產環境,能夠促進人口的爆發增長。
畢竟人口就是生產力。
只要家中有糧食,不怕養不活人。
漢軍此次屯田,共計收穫一千兩百萬石糧食,遠低於劉禪的預期。
不過這足夠大軍自給自足了。
按照一名士卒一年食用三十石糧食來算,屯田可以養活四十萬大軍!
現在除了分散駐紮河東、長安地區的軍隊,漢軍在洛陽有二十萬精銳。
由於他們訓練量比較高,糧食的消耗肯定更快。
但只是養邊軍的話,綽綽有餘了。前線有了糧食,劉禪的心也安定。
魏國的補給要方便很多,劉禪並不指望他們缺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