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魏國應變(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場博弈,在無聲地展開。
起初曹操只是試點,後來逐步推廣,一舉在諸侯爭霸中,獲得了經濟上的優勢。
三國中很牛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搞糧食出身的。
荀或、諸葛亮等,都是籌謀後勤,為前線大軍提供糧食。
後來的鄧艾、陸遜也是由“屯田”發家,一步步登頂。
現在魏國的屯田,已經到了瓶頸期了。
曹丕為了拉攏世家大族,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向世家妥協後獲得了弒君稱帝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曹丕沒有被反噬的原因。
同理,世家大族獲得了好處,鞏固了根基,自然會向土地伸手。
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 大族們都很純粹。
搞土地!
錢財只是身外之物, 蜀中的“直百通寶”以及江東的“大泉五百”, 都證明了錢是容易縮水的。
唯有土地,才能永久地傳承下去。
倘若曹叡要收回他們的田產,繼續搞屯田。
世家大族還會答應嗎?
因此,許昌、汝南等地的屯田,是魏國的糧食命脈所在。
魏國的屯田,也都有著一定的規律。
也就是在邊境比較安定的地方,進行屯田。
新野地區曾經處於邊境,那麼便將百姓遷徙至汝南,進行屯田。
鄧艾的家族就是這麼北上的。
歷史上,曹操以避戰的理由,多次遷徙江淮等地的百姓至內地,防止被孫權劫掠的同時,也是為屯田增加勞動力。
曹操還遷徙過漢中、武都、柳城等地的百姓,以人口作為生產力,發展屯田等。
邊境地區可以說是很空虛,基本上沒什麼油水了。
許昌、汝南不同,可以說是魏國南方經濟的中心。
為了守住這些土地,徐晃坐鎮宛城,目前穩如泰山。
唯有江淮地區,出了點問題。
現在魏軍的兵力部署,是河東五萬騎兵,統帥為曹真。
潼關十萬守軍,統帥為張郃、郭淮。
宛城十萬守軍,統帥為徐晃、徐質等。
江淮地區十萬軍隊,統帥為曹休、臧霸等。
司馬懿坐鎮的許昌,有五萬軍隊可以調動。
曹叡正籌備十萬援軍,增援江淮。
這是一場舉國之戰。
倘若魏國戰敗,國力將迅速衰敗,淪為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