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公子,末將有五成的把握。強徵勞役始終不是正道,將他們放回去後,才能彰顯出漢室的仁義,以此誠意向高定發難,縱使高定不答應,我漢軍也佔據著大義。”

鄧方的思路非常清晰,卻低估了高定的野心。

身為越嶲夷王,高定肯定不會讓部族吃虧,官府釋放勞役後,他必然會繼續脅迫。

劉禪不想沒完沒了地妥協,因為他知道南中終有一亂。

但此舉能夠拖延高定的行動,延緩戰爭的爆發。

劉禪思忖半晌,沉聲道:“我知道了,不過現在還不能下決斷,我想去礦場親自看看情況。”

“公子英明!”鄧方抱拳道。

於是,越嶲郡守焦璜連忙去溝通、安排,糜芳卻陰沉著臉色,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此等腌臢之地,公子去了做甚?”

聽到這些話,劉禪心中已經有了猜測。以糜芳對蠻夷的態度,勞役的處境一定不會太妙。

“叔父放心,禪又不是沒有見過世面,無論情況如何,都是以漢室為上。”劉禪安撫道。

糜芳惡狠狠地瞥了鄧方一眼,鄧方不甘示弱地回望。

兩人都不甘示弱。

糜芳初來越嶲郡,就給鄧方捅婁子,他們關係能好才怪。

現在鄧方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自然抱緊劉禪的大腿。

糜芳帶著眾人出發,前往礦場。

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基本上被淘汰,鐵器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需要大量的鐵礦,以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執政者驅使大量的工匠成年累月在荒山野嶺中找礦採礦。

《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為鑄錢和冶鐵,專門有“吏”、“卒”、“徒”,每年要驅使十萬人以上去“攻山取銅鐵”。

劉禪在佔據南陽郡後,獲得了數千名鐵匠,完善了蜀中的冶煉工藝。

南陽郡在沒有遭遇動亂之前,號稱天下第一大郡,人口超過百萬眾,堪比一州。

但南陽真正聞名於世的是冶煉!

“宛鉅鐵釶,慘如蜂蠆。”

南陽從先秦時期,就是楚國的冶煉中心,冶鑄技術聞名於世。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促進了冶煉工藝的發展。

遍佈南陽各地的打鐵作坊,為天下之最。

劉禪獲得這些鐵匠後,全部安排到了直百司,再加上越嶲郡礦場的產量激增,漢軍的甲冑數量、質量將獲得飛躍。

唯一不穩定的,便是越嶲郡的蠻夷。只要解決了南中的麻煩,那麼漢中國的飛速發展指日可待。

能否一舉將江東甩到身後,就看漢中國對南中的處置了。

劉禪沒有絲毫地掉以輕心,真正將此事當成宏圖偉業來完成。

一個古代政權是否強大,鹽鐵的產量能夠反饋出來。

蜀中的井鹽產量是最高的,除了劉禪親自掌控的鹽井以外,諸葛亮也在極力地發展。

他曾親臨臨邛井鹽進行考察,並且設定了司鹽校尉,負責管理鹽業。

而負責開採鐵礦、銅礦的官吏,稱為司金中郎將。

鹽鐵成為漢中國崛起的重要支柱,為戰爭提供了資金支援。

其次便是蜀錦了。

蜀錦是漢中國開啟外貿的重要基礎,與直百通寶繫結後,為漢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