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俘虜養不起,勞役除外(第2/4頁)
章節報錯
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
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
“屯田制”的存在,率先讓中原恢復了實力。
後來孫權效仿,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反觀劉備一方,底蘊反而是最差的。所幸“直百通寶”的存在,使得官府快速積累了財富。
蜀中的屯田起步最晚,積累的糧食自然無法與曹魏比較。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各地官府都已背離漢朝土地“三十稅一”的國策。
荊州、益州的賦稅,最少都在十稅三。
孫劉曹三家為了爭奪荊州,展開了血戰,軍隊都竭力避開了百姓的春耕。
就連孫權都沒有喪心病狂地毀滅春耕,因為他知道這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
劉禪提出減免荊州百姓的賦稅,絕非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荊州除了遭遇兵災,還有樊城等地的洪災。
要穩定人心,必須拿出實際的政策出來。
“荊州百姓的確不易,孤準了。”劉備沒有絲毫地猶豫,一口答應下來。
他清楚地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官府也窮,要養這麼多兵馬、官吏,恐怕今年的俸祿,都會成為難倒漢中國的問題。
官員沒有俸祿、士卒沒有軍餉,可以活下去。
百姓沒有糧食,那是要死人的。
法正眉頭微蹙,最終還是一語不發。
稅收的問題,影響著政權的穩定。此事劉禪父子一錘定音,他自然不好再勸。
只是這兩年漢中國必然不好過。
建安二十五年夏,荊州徹底穩定下來。
唯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關羽。
“大哥,這些俘虜怎麼處置?”
荊州之戰,漢軍抓了八萬左右的俘虜,除了收編一部分後,剩下的人成為了麻煩。
要看管這麼多俘虜,很容易出現問題。
當初江陵的動亂,關羽歷歷在目,不敢掉以輕心。
劉禪自然希望利用這些俘虜展開生產,只是需要顧慮的問題有很多。
要監督這麼多人參與勞役,至少需要幾萬大軍。
萬一勞役出現問題,還會折損漢中王的威名。
劉備和曹操不同,身為帝胄宗親,必須愛惜羽翼,對百姓寬厚,否則和曹賊何異?
劉備愁眉緊鎖,詢問道:“阿斗,你覺得如何處置比較好?”
劉禪思忖半晌,沉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