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建奴的小動作(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由檢的話,讓大家感覺到了皺眉。
開始紛紛對朱由檢的話進行猜測起來。
不過作為戶部的尚書,他自然是知曉的,畢竟他才在年前的時候見過兩湖的鹽商,所以他明白很多。
鹽商們的意思也正是找個機會向皇帝進言而已。
於是戶部尚書往出一走,開口就道:“陛下,鹽稅之利自然是國家重中之重,然,國家精英食鹽,以鹽引交易到鹽商,讓他們代為分銷全國,而鹽商則出錢出力為國效勞。這本事好事,為國家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但是,私鹽盛行,鹽丁人少,地方衙門管控不力,導致每年收入越來越少。”
“愛卿可有建議?”
“臣以為,當可打壓私鹽,尤其是地方守衛軍戶參與,抓到私鹽販子進行處罰獎勵抓捕人員,如此私鹽減少,大家都買官鹽,朝廷也就能夠多收鹽稅,那些有鹽引的商人也就能夠為朝廷提供更多的服務,在另一方面也算是給朝廷增加稅收了。”
朱由檢聽著戶部尚書的奏報。
其實,這人說的也是對的。
鹽鐵本就是官營的。
只是因為人手不足,沒有那麼多的能力把鹽販運到地方,所以也就導致了只能是讓這些鹽商們為朝廷服務,然後朝廷賣出鹽引,有了鹽引,鹽商們就能夠轉運去賣鹽了。
賣鹽的利潤那麼巨大,商稅又低的可憐,所以說最終賺錢的還是商人,而國家卻根本就沒有。
“看來要透過其他的手段來打壓這些商人們的鹽價,而且官鹽的價格降低才可。”
官鹽的價格不是朝廷控制的,而是商人。
有些地方鹽價貴,有些地方鹽價低。
這也就導致了,商人握住了主動權。
朱由檢這樣的想著。
他倒是想要把鹽拿回來,然後利用驛站的便利進行四處的販運,但是這觸動的利益太大,尤其是大明的戶部收入。
如果這些鹽商不在為大明進行運輸和提供鹽稅,那麼大明要投入更多的錢去做事,如此開銷增大,大明的戶部就要入不敷出了。
到那個時候可是真的危險。
所以此刻的朱由檢才有用鹽價來打壓這些商人,讓他們感覺到無利可圖,然後再把販賣鹽的權利放出來,那麼朱由檢就能夠徹底的掌控大明的鹽。
民以食為天。
鹽又是後廚利器。
沒有鹽,飯沒味,人沒力。
而在這個時候,朱由檢覺得自己似乎應該從這一方面發力了。
“下朝後,回去了就試一下易物商店能不能夠兌換碘鹽。”
朱由檢打定了這個主意。
然後繼續的上朝聽著百官的奏事。
大明最近的事情很不好。
但是朱由檢在決定拿出來錢糧來進行賑災之後,那些鬧旱災的地方也逐漸的是得到了平息,所以大家也是感覺到了很大的輕鬆。
現在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在遼東。
建奴人似乎有所異動。
這個異動,在年初的時候就已經是有人提到了。
當時朱由檢還和朝中的大臣們進行了一番對話,當時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
誰知道已經是過去了好幾個月,一點的動靜都沒有。
在遼東那邊都開始春種的時候,卻又有人傳說有動靜,這就不得不讓人想,這些建奴人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他們就不怕今年錯過了春種,冬天的時候沒有糧食過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