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問你,如今大明當如何?”

皇帝發問。

問的內容,真的是太過於浮空了些。

但是就是這樣,眼前的李邦華卻一點的不懼,似乎心中早有腹稿。

於是他先朝著皇帝行禮,接著開始說道:“臣以為,當先明吏治,重兵器。”

“詳細道來。”

“遵旨。”

李邦華這個人有才。

這是必然的,畢竟能夠考中進士的人,你說他無才,那簡直就是在打科舉的臉。

而且同僚們也知道這個人有才,可是大家也知道,這個人有點另類。

那就是即使被打上了東林黨的標籤,在別人看他是東林黨的時候,他不認為自己是,而別人不認為他是的時候,他卻和東林黨人走的近。

這種人有點騎牆派的感覺。

但是,他首先是一個臣子,為了大明,他自然是懂的如何的讓自己心中的大明更好。

這樣也就出現了他只對對的人有好感,而非是因為他們黨派的爭執自己夾在其中左右搖擺。

朱由檢看著他有想法,便讓對方直接的說明,而對方一聲遵旨,然後氣定神閒的說道:“臣以為,我大明積弊日久,官吏之間多以同鄉同年同書院為宜,能者不能上,庸者不能下,權力交易,利益相關,引人人趨之若鶩,而無為國家事操勞者,如此吏治當以重典,以肅清明。”

這人一句話說完,周圍的大臣眼睛都盯著他看。

如果不是皇帝在詢問,恐怕這些大臣們就要跳出來指責了。

畢竟這個同僚這是要把其他的人都一棍子打死啊。

他們這些臣公為的就是留下一個好名聲,怎能受這樣的屈辱。

“你倒是敢說。”

朱由檢輕輕的笑了一下。

“皇上,這只是其一,問題嚴重早已經是嚴重到了火燒眉毛,臣以為不可以輕視,當快速提上日程。而皇上您半月前向列為臣公尋國家增收之策,卻也不見結果,足以說明,一些大臣們尸位素餐也。”

“可笑。”

“李御史可真的是張口就來,如果大明能夠靠你一張口就能夠退敵減災增收,那豈不是太容易了一些?”

“御史果然就是隻會張嘴,你可見那一件件事要理清理順需消耗多少時日,大大小小事務都要抓,那像你們,整日無所事事,滿腦子都是同僚不做。”

……

群臣終於是忍不住了。

現在這李邦華只是提了一條。

就開始群攻了。

這完全的就是戳到了痛點。

但是,他們跳也要有人支援,如果皇帝不支援,他們也跳不高。

“李愛卿所以,深得朕心,吏治已久,可一步一行之,你可有增收只良策?”

朱由檢在半個月前,問了富國的法子。

但是大臣們根本就沒有一個很好的建議。

而且有人居然還敢在奏章中提到上一次被自己斃了的方法——加徵和撤驛。

這些人是真的不動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