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溫如春與母親商議著想去良工家裡提親時,她的心裡多少有些酸楚。

倒也不是嫉妒。

這使得她想起了自己不幸的身世。

如今,她的家人已經不在了,她在這個世間真真正正成了孤魂野鬼。

如果她還活著該有多好,那樣就可以光明正大嫁給溫公子,舉桉齊眉,夫唱婦隨。

結果,溫如春的求親卻被葛公推拒。

宦娘暗中相助,良工撿到的那首《惜餘春》,正是出自她的手筆。

宦娘這麼做,自然有她的計劃。

她在溫如春的書房外,也留下了一首惜餘春。

宦娘心知自己無法與溫如春成為夫妻,那還不如成全溫如春與良工的一段美好姻緣。

所以,那首《惜餘春》便是為二人的緣分提前埋下伏筆。

且說溫如春連續兩次求婚被拒,不免倍受打擊,心情低落之下,便將那首《惜餘春》譜上了曲子,沒時便在院中彈奏。

“因愛成痴,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

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

甚得新愁舊愁,鏟盡還生,便如青草……”

他之所以喜歡這首詞,便是因為這首詞彷佛就是他心情的寫照。

一日裡,有幾個同窗前來拜訪,聽了此曲之後,甚是喜歡。

不覺間,這曲子便在餘縣流傳開來。

而且,也不知是哪個好事者,還將此曲的由來娓娓道來,說是溫如春前去葛府求親被拒,傷懷之下便作了此曲抒發情感。

曲子的確是溫如春所作,但詞並不是。

只不過外界的人並不知,只當是詞曲皆是溫如春所作,一時間紛紛誇他的才華。

還有些讀書人為溫如春鳴不平,說葛公勢利云云。

傳言終究還是傳到了葛公耳朵裡,氣得他火冒三丈。

他終於憶起,這首詞他早就在女兒房中見過,怕是女兒與溫如春早有私情。

於是,便去訓斥良工。

良工又羞又氣,哭鬧著說父親冤枉她,汙她的清名,她沒臉活了……

幸得葛夫人相勸,並數落了葛公一番,又安慰女兒,說她一定會想法子說通老爺。

下來後,葛夫人便與丈夫商議:“老爺,事已至此,現在外面各種各樣的傳言都對咱家不利。

有的說老爺嫌貧愛富,有失讀書人的風範。

有的說良工與溫公子早已情投意合。

總之,這些流言對咱們家的名聲不利,也有損女兒家的名聲。

還不如順水推舟,許了這樁親事,也好平息風波。”

葛公無奈,只能點頭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