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喬兄以前還是有一些積蓄的,但卻重情重義。

先是接濟亡友的家人,後來又花光積蓄,為吳師爺置辦棺柩,不辭千里送其歸鄉。”

喬生搖了搖頭:“這沒什麼後悔不後悔的。我認為該做,便去做,不在乎別人說什麼。”

“喬兄不要誤會,我可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喬兄文采過人,不去考功名有點可惜。”

喬生苦笑道:“我又何嘗不想?但考舉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那謂千軍萬馬過獨馬橋。

咱們晉寧縣城,如今也只有史舉人一個舉人。”

這倒也是實話。

貧寒學子想要改變命運,唯有考功名一途。

秀才雖然也是功名,但並不能真正改變命運,絕大多數秀才依然掙扎在溫飽線。

秀才的確有些特權,比如免徭役,免田稅,見官不跪(僅限縣級官員)。

但中了舉可就不一樣了,中了舉,便相當了入了仕,享受朝廷俸祿。

雖然舉人做官的極少,但至少有了做官的資格,相當於半個官身。

就算不做官,回到鄉里那也是一方名流鄉紳,百姓見到都得恭恭敬敬稱一聲老爺。

就連當地的官員,也得不時登門拜訪。

畢竟,朝廷的治度是皇權不下縣。

既然皇權不下縣,那鄉下地方朝廷又如何管轄?

這便要靠鄉紳自治了。

舉人,正是鄉紳的主流。

一個舉人在鄉里的地位,不亞於縣太老爺的威風。

總之,不管以前家裡有多窮,一旦中舉,一世風光,家人也都跟著沾光。

只可惜,考中舉人的機率太小了。

晉城縣不算小,但這麼多年來僅僅只有三個人中舉,縣城裡只有史舉人一個。

“喬兄,考舉雖難,但也並非高不可攀,關鍵還是要掌握一些方法。”

“方法?”喬生愣了愣:“什麼方法?”

“喬兄仔細想一想,古今往來,凡高中狀元者,有幾個是出了名的大才子?有幾篇傳世佳作?”

“這……”

喬生仔細回想了一番,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

“這麼說吧,朝廷科舉,並非選拔才子,而是人才,能夠治國的人才。

人們通常用狀元之才來形容一個人文采出眾,這有失偏頗。

實際上,古今著名的大才子,大儒,幾乎沒有一個是狀元。

他們輸的不是文采,而是策論。

而朝廷,最看重的正是策論,包括殿試之上,也不會考什麼詩詞歌賦,都是考策論。

所以,想要高中,不是一味的埋頭苦讀就能考中的。

不少讀書人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