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楊晨旭接應袁鍾一
章節報錯
虎捷軍左右兩廂加起來確有五萬人左右。但龍捷軍因為是騎兵部隊,編制較少,其實總兵力只有兩萬多,而史彥超統帥的右廂有一萬二千人上下。
這些人中主力作戰部隊編有三個軍,每軍兩千五百人左右,有八千到八千五百精銳騎兵,為前軍。
剩下的是輔兵,編為四個軍,每軍只有一千人左右,負責警戒掩護和後勤,龍捷軍是騎兵部隊,即便輔兵四軍也是有馬的,多是老馬和馱馬。
總之,龍捷軍是周朝精銳。
右廂一共四十個指揮,按編制每個指揮率一營,編制五百人,那得有兩萬騎兵,但其實每個指揮手下只有兩百到三百人不等。
一來他們是騎兵,肯定比步兵少。二來在這樣的戰亂年代,軍隊死人家常便飯,很難滿員。
.......
到大營點卯後,楊博文告別褚艦澤等人,自己回家。
士兵住在大營,楊晨旭身為防禦使,在城外有自己的宅院。
楊家的住宅離大營只有二里不到,比較簡陋的。在都城也有皇帝賞賜的宅子,不過此時太遠。
楊晨旭有家室,不好住在大營中。
其實若說什麼家室,全算下來無非四個人而已。
楊家可不是什麼大族,楊晨旭是平民子弟,靠著軍功一步步爬到如今位置,家裡人都在雲州遇害。
現今家裡只有楊博文的娘以及十五歲的他,十三歲的妹妹。
還有四個侍從,兩男兩女。
楊晨旭率領大軍,駐地經常變動,所以家裡僕人也不多,只有忠心耿耿一直跟隨的幾個。
楊博文到家,先把馬牽到馬廄拴好,自己倒上草料,又麻利的從井邊絞了一桶水倒在水槽裡供它享用。
一趟忙活下來,伺候好了戰馬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才往大門跑。
活不累,可身上還披著幾十斤的甲呢。
衝到門口,守門的兩個親兵見他這樣咧嘴笑道:“少爺,下次餵馬的事叫我們便是。”
“不用那麼麻煩,抬手的事。”楊博文說著便衝入大門。
“娘,我回來了,肚子餓!”史從雲穿過土牆衝進屋裡。
很快他娘就出來了,一面走一面抱怨,還用手巾重重的為他拍打身上塵土:“不是說好讓你回家先卸甲再去餵馬麼,你就是不聽,捂得滿頭汗。”
親孃叫李秀梅,應州人,三十好幾,頗有風韻,眉間露著英氣,出生武人家庭,和他爹自小認識。
後來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人,契丹人佔據應州,許多百姓向南逃亡,李秀梅年輕,家人害怕讓她也隻身向南逃。
南下之後舉目無親,最初幾年日子過得很苦,還好後來大軍路過,在路邊認出騎馬帶兵的將軍是楊晨旭。
所謂久旱逢甘霖,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之後能再遇熟人委實難得,何況兵荒馬亂的年代,於是就給他鄉遇故知湊了個洞房花燭夜,算雙喜臨門。
往後也就有了楊博文。
楊晨旭出生平民之家,許多戰陣上的本事除了廝殺中自學,還有就是李秀梅教的。
“也不知袁兄會不會行動啊。”楊晨旭嘆息道,“如今我北漢皇帝昏庸無能只知道對外擴張,全然沒有考慮過我等軍士的苦,看來既然你不義我也不忠!袁鍾一大軍只要來,我就開城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