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乾清宮,帶著幾分寒意,崇禎皇帝盤腿坐在羅漢床上,批閱著幾封軍機處呈遞的奏疏。

其一,此前平叛寧夏衛的京營精銳,已踏上返京的歸途。

其二,九邊重鎮擢授職官。

其三,遼東督師府所呈參戰軍報。

其四,東江鎮所呈參戰軍報。

其五,所籌東海水師,各處水師奉旨軍報。

其六,京營換裝呈報。

處在大明這一時期下,就必須要忍受時效性遞減的弊端,畢竟這和後世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情,想從京城到所達區域,再得到相應的回函,是需要時間去等待的。

就像相隔千里之遙的遼南前沿,各處戰場出現任何情況,崇禎皇帝就算想知曉些什麼訊息,至少也要等上2日,甚至途中若是有所耽擱,這個時間就要更久一些。

想要在大明治下推行維新變法,除了要分批次的培養人才,不斷壯大維新派的規模,還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受地域和環境的影響,一些政策性的部署,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甚至會扯皮。

倘若脫離了這一現實,去一廂情願的做某些事情,那麼換取來的結果,就像是沒有跟腳的浮萍,風一吹就散掉了。

“皇爺…該進早膳了。”王承恩低首走上前,對崇禎皇帝作揖道:“您昨夜入寢就已經很晚……”

“端過來吧。”

崇禎皇帝頭也沒抬,繼續忙碌著。

“奴婢遵旨。”

王承恩作揖應道,隨後就面對著崇禎皇帝,緩緩向殿外退去,不過還沒退下,卻被崇禎皇帝喊住。

“對了,陳延生進京了沒有?”

“進京了。”

被喊住的王承恩,忙回道:“時下就在乾清門那邊進膳,陳知州奉旨歸京,一路都沒有停歇,就……”

“嗯,叫他吃完早膳,來見朕。”

崇禎皇帝說了一聲,就繼續處理著奏疏。

想在大明做成些事情,僅靠自己是不夠的,甚至不能有絲毫鬆懈,崇禎皇帝自決意維新變法後,就一直這般忙碌。

所謂的勞逸結合,只是偶爾為之罷了。

特別是在崇禎五年開始,展開部署的事宜增多,這叫崇禎皇帝變得愈發忙碌,根本就沒有太多閒暇時光。

搞改革難啊。

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想要促成維新變法,將過去單一的經濟模式,過渡到工業為主的模式,就更是難上加難。

畢竟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需要兼顧的層面太廣,這其中敢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任何形式的紕漏,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