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當前內務府的財政赤字,壓力實在太大了。”黃道周捧著一摞奏疏,情緒激動的對崇禎皇帝稟明。

“就今年到期兌付的各類債券,缺口就達1400餘萬銀元,儘管涉及江南諸省平叛的前期所需,內務府勒緊褲腰帶解決了。

可是今後數月間,各省所需的軍械、火器、火炮等,都需要支出大批錢糧,當初為均衡內帑財政赤字,各處軍工產業所存銀子都被拆借走了。

現在這等境遇下,到處都需要銀子支撐,倘若此事不能儘快解決的話,就會出現嚴重的擠兌……”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聽黃道周所講的這些,覺得頭疼,當前攤子鋪設的太大,到處都需要用銀子。

銀子。

銀子。

對於幅員遼闊的大明而言,沒有充足的金銀儲備,就會導致各種事情扎堆出現,這也是崇禎皇帝最難辦的事情。

儘管說大明這些年持續開海,從遼東、朝鮮、南洋、倭島等處搜刮不少金銀,可架不住要做的事情太多。

大明當下正處在小農經濟體系,穩步向工業經濟體系傾斜的前期奠基,就算是搜刮再多的金銀,也架不住民間的部分群體,將流通的金銀窖藏一部分的事實,畢竟這也是比較現實的事情。

積攢財富,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其實崇禎皇帝不止一次的想過,要發行一批紙幣,以緩解大明日益嚴峻的錢荒問題,可每次都壓制住這種想法。

大明寶鈔的前車之鑑,儘管過去很久了,可依舊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從金本位的思維下,朝國家信譽擔保的思維傾斜,這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隨便說說就能解決的。

這背後的發展規律,起到很重的作用。

倘若崇禎皇帝敢不顧客觀事實,就貿然發行紙幣的話,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明信譽破產,甚至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

真要是到那一步的話,過去好不容易積攢的元氣,將會在一夜之間飛灰湮滅,甚至動搖大明的統治根基。

“再給朕堅持兩個月。”

崇禎皇帝眼神冷厲,看向黃道周他們,“最多兩個月,朝鮮、南洋、倭島等地的金銀就能抵達京城。

朕不管你們用怎樣的方式,都必須確保內帑財政赤字的安穩。

現在所處這等境遇下,就算朕說再多的話,也給你們變不出銀子來,可局勢必須給朕安穩好。

多少雙眼睛在盯著朕,在盯著朝廷,只要局勢敢出現任何動盪,那不說江南平叛的進度怎樣,就說北方諸省都將引發一系列問題。”

黃道周、錢肅樂、李長祥、張肯堂、沉廷揚、何騰蛟他們,一個個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對於當前所處境遇,他們心底比誰都要清楚。

包括崇禎皇帝面臨的壓力,他們也很清楚。

“陛下,這是內務府上下的聯合奏疏,請陛下暫停發放官俸三個月,當前國朝處在這等境遇下,臣等作為大明臣子,理應幫陛下分憂,幫社稷慮。”

“陛下,這是內務府錢糧衙門的奏疏,請陛下恩准從諸行拆解部分銀子,以兌付臨期的各類債券。”

“陛下,這是內務府商榷的奏疏,請陛下恩准以發展軍工產業為名,對外再增發一批建設債券,用於河南、山東等處軍工產業所需。”

“陛下……”

想到這裡的錢肅樂、李長祥、張肯堂、沉廷揚等一眾內務府大臣,紛紛掏出事先準備好的奏疏,向崇禎皇帝作揖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