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與特權往往就是伴生關係,看似在大明不講究所謂出身,然而處處透露出的殘酷現實,卻無不彰顯出不公平。

北地風波不斷。

南疆紙醉金迷。

一處處對立的現狀,無時無刻不是在陳述時下的大明,依舊是矛盾很多,隱患很多,危機很多的殘酷。

乾清宮。

“倘若在遼南諸衛,建虜八旗與遼東義軍,要爆發一場大規模衝突。”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看著被傳召的眾內閣大臣、眾軍機大臣,神情平靜道:“那麼這一戰,必然會影響到遼東今後的格局,要麼建虜八旗遭受重創,要麼遼東義軍遭受重創,相較於前者,朕更擔心後者的出現。

一旦黃臺吉所領的建虜八旗,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過去對我大明有利的局勢,就會逐步發生傾斜,使得我大明要正面對峙建虜八旗。

而現階段在遼西治下,過去既定的遼東軍改在穩步推進,即便遼東督師府審時度勢下,可能直接參與到這場戰爭,不過朕並不希望遼南的戰局走勢,影響到國朝對遼東軍改的既定決策。”

徐光啟、溫體仁、楊文嶽、丁啟睿等一眾內閣大臣、軍機大臣,聽聞天子所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遼東這個地方,從萬曆朝後期開始,就逐步佔據著特殊的地位,在朝引起的關注也是持續增強的。

從薩爾滸之戰慘敗開始,此後經歷的一系列戰敗,叫大明在遼地不斷損兵折將,不斷丟失疆域。

這也使得大明為確保遼東安穩,不會受此威脅到社稷安危,就不斷地向遼地傾斜各種資源,調撥海量的錢糧,試圖以此遏制住猖獗的建虜八旗,好讓大明在遼東能站穩腳跟。

可惜事與願違。

不只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從天啟元年開始,大明對遼地關注的越多,調撥的糧餉越多,可敗績卻是一個接著一個,這使得大明的元氣持續不斷的被消耗,繼而導致在遼地是愈發被動。

“鑑於當前這種特殊的形勢,凡是涉及到遼南戰局的奏疏,軍機處要第一時間解決,無論大小。”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伸手說道:“自即日起,軍機處每日都要向御前呈遞奏疏,確保遼地前線發生什麼,朝廷都能相對精準的瞭解,這個時間差,朕允許放寬至2日,只要是在這個範疇內,一切都是相對合理的。

前線戰場各項所需,只要是合理的,一律都不準拖沓或刁難,這一點內閣也要協辦好。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這是朕過去一直強調的事情,過去經歷那般多戰事,諸卿對此點都很清楚。

此外涉及到前線戰場的每項調令,必須呈遞到御前經朕批閱,才能下發到遼前,軍機處也好,朝中其他有司也罷,不能私自下發調令,敢叫朕知道,不管此調令是好,是壞,一律嚴懲不貸!”

“臣等遵旨。”

眾人當即作揖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