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黃臺吉的野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利益啊,一旦被小撮人掌握著,特別是形成抱團的既得利益群體,就是極為棘手的,就非要亮出屠刀去殺,才有可能給他殺散。
畢竟利益動人心嘛。
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罔顧世間一切,甚至不怕被砍腦袋的危險。
倘若紛亂和戰爭會帶來獲益,就會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這就是大明後期的真實寫照。
可是對於崇禎皇帝而言,他很多時候必須要兼顧整體局勢的穩定,縱使心裡再怎樣惱怒,也不能毫無顧忌的去殺,去斬!
發展的核心要素,就是整體局勢的穩定,倘若崇禎皇帝真的不顧一切,去揭開這赤裸裸的黑暗,那大明必將遍地都是造反派,到處都是叛亂。
想發展?
痴心妄想去吧!
既得利益群體都沒有活路了,誰還會管大明怎樣,還是想方設法推翻‘背叛他們’的皇帝老子吧。
恰恰是明白這些跟腳,崇禎皇帝許多時候必須藏著掖著,就算心裡再怎樣惱怒,也必須壓制下來,確保他謀劃的維新變法,能儘快在大明紮下根,立穩腳,先把北方諸省真正掌控在手,有不懼叛亂的底氣,那後續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自上而下的改革,從不是那般容易的,這背後需要兼顧的因素太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
作為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大明的不少統治根基,在累世傳承下被蠶食的差不多了,也滋生出大批特權群體,這迫使著崇禎皇帝必須謹慎的面對這些,確保他所做的種種謀劃,能在最小影響的範疇內,繼而獲取到最大的獲益!
新一屆內閣是為了這一謀劃。
重用內務府是為了這一謀劃。
支援開海諸事是為這一謀劃。
逐步進行軍改是為這一謀劃。
推動原始工業是為這一謀劃……
有著太多的事情,不是短期內就能夠效果的,這需要5年,10年,甚至是更久的時間,才能逐步見到成效的。
……
崇禎皇帝在大明為了進行謀改,而絞盡腦汁的做著種種之際,而遠在遼東的建虜奴酋黃臺吉,那同樣也是這樣。
“當前李自成所領的遼東叛軍,在遼地算是愈發猖獗張狂了。”
黃臺吉眉頭緊鎖,看向范文程、寧完我幾人,開口道:“被遼東叛軍竊據的遼南諸衛,治下的多數良田,竟然都被李自成均分給麾下那幫賤民,得到土地的群體增多,李自成在遼南的根基,無疑是增強很多啊。”
“這對我大金的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