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實上並非是這般。

開海,代表著一種擴張的先驅,特別是對現階段的大明,內部矛盾激化,所面臨的問題眾多,如果不設法疏匯出去,靠著靠海,靠著戰爭,去轉移相應的矛盾和問題,那隻會形成傾覆的結局。

乾清宮所在。

“這個李自成啊,還真是夠有野心的啊,連天佑殿、樞密院都鼓搗出來了。”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看著金州呈遞的密奏,似笑非笑道:“這是生怕朕會惱怒,繼而斷掉和他們的貿易啊。”

“皇爺,要不要司禮監這邊,譴派人手去天津?”王承恩微微欠身,開口道:“這李自成野心勃勃,竟敢揹著國朝,揹著皇爺,做出這等事情來,要是不稍加懲戒的話,只怕他也會像建虜一樣。”

“不必了。”

崇禎皇帝淡笑道:“朕先前還有些擔心,李自成所領的遼東義軍,會被黃臺吉所領的建虜八旗,給幹掉。

要是這樣的話,遼地的制衡就確保不了了。

現在好了,李自成有這些野心,代表著他不會輕易屈服,有遼東義軍的存在,孫承宗他們的壓力,才會相應的減少。”

王承恩露出不解的神情。

一直以來對崇禎皇帝扶持李自成所部,王承恩就存有不解,倘若任由李自成這般在遼地發展,那最後真的膨脹起來,豈不是會讓大明國威受損?

可是王承恩不清楚的是,崇禎皇帝需要像李自成這樣的勢力,來幫大明分擔遼地壓力,順帶幫著推動大明的軍工產業發展。

刺激產業發展的核心,那就是源源不斷的訂單,畢竟有了訂單,就有了貿易往來,有貿易往來,就存在錢財流轉。

或許李自成所佔地域,所存金銀儲備不多,但是拿建虜的腦袋,搶奪的戰馬,甚至治下的礦藏、木材等,都是能進行等額交易的。

有了這一驅動下,李自成想要維繫住所轄勢力,就必須要不斷擴張,到時遼地的戰爭就會更加頻繁,而大明的各部軍隊,也能相對應的展開行動。

這就會形成畸形的戰爭貿易,不過崇禎皇帝並不在意,不管是何種形式的發展,只要能推動大明的產業發展,都是好的趨勢。

“司禮監擬份密旨,派人去遼地一趟。”

崇禎皇帝想了想,伸手對王承恩說道:“考慮到遼地的複雜形勢,倘若到後期遼東義軍,無力再拿錢財來交換火器、火炮、火藥等各項軍需,朕不介意和你們用從建虜手裡搶回來的土地進行交換,當然此項約定,要等到崇禎六年才能生效,所以趁著現在建虜勢頹,就好好的發展吧。”

“喏!”

王承恩忍著驚疑,當即作揖道。

既然李自成存有這樣的野心,那崇禎皇帝肯定要添把火,加把柴,讓李自成帶領遼東義軍,好好的和建虜掰掰手腕,沒事就打打仗,爆發一場衝突。

倘若建虜擴張的趨勢,能被這樣一直約束著,那時間拖得越久,對大明就越有利。

畢竟建虜八旗雖強,可他們的戰爭潛力太差了,特別是內部矛盾同樣不少,崇禎皇帝就是要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優勢,繼而讓大明逐步收復遼東,並在這一過程中,讓大明實控的遼東推動改變。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