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從都察院所提吏治新規,到陛下特設廉政公署,除直隸和山西兩地,還沒在其他地方,有效進行過相應的審查。」

看著神情複雜的韓爌,徐光啟上前作揖道:「固然說朝廷有京察大計,以考核在京官員和地方官員,然很多事情並非一個京察大計,就能輕易決斷的。

臣以為陛下所提審查地方火耗、歷年賑災,有利於國朝對各地情況,有著更為直觀的瞭解和掌控。

就以臣所領倉場事而言,戶部所收各項奏疏和桉牘極好,可謂一點問題都沒有,然實查京倉和通州倉時,卻出現各種虧空,甚至有重複入賬的問題。」

「徐閣老,調查在京衙署,和審查地方是不一樣的。」

韓爌眉頭緊皺,看向徐光啟說道:「現在對於國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如果說在審查期間,造成地方人心惶惶,繼而生出大的變動,這些影響誰來承受?

當前國朝需要做的,就儘快解決平叛諸事,特別是陝西流賊叛亂,軍機處那邊所明發的軍報……」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聽著韓爌、徐光啟他們所言,心裡卻生出感慨,當大明的皇帝不容易,當大明首輔也不容易。

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大明官場的吏治,其實已徹底崩壞了,多數地方都是擺爛的,經受不起深查。

查,可能查出各項貪贓枉法之事,然造成的地方混亂,卻可能是朝廷所承受不了的。

不查,就任憑各種貪贓枉法之事,繼續在地方上橫行,繼而破壞著大明社稷的根脈。

整頓吏治,不是說說那般簡單。

何況在京的那幫文官群體,私底下有多少跟地方官員,是存在著相應聯絡的,這是誰都說不好的。

「其實這件事情,沒有韓元輔所想的那般複雜,朝廷只需擬好相應的名號,抽調好相應人手,是能妥善解決此事的。」

「只怕不會那般簡單吧,過去的京察大計,存在問題的官員,都得到相應的懲處,現在卻這般大費周折的行此等事情,並不利於國朝的穩定,本官覺得韓元輔所講很對。」

「難道朝廷連這等權威都沒有了嗎?如果說真是這樣的話,那還要朝廷……」

正殿內吵成一團。

崇禎皇帝面色平靜,看著眼前這幫閣臣廷臣,各抒己見的講著,有堅決支援的,有堅決反對的,有沉默不言的。

透過這場大明的高層會議,崇禎皇帝也能看出一些問題。

「夠了!

!」

見群臣吵個不停,崇禎皇帝怒拍御桉,沉聲道:「朕召爾等進宮,不是看你們在這裡爭吵的,朕行召對,是決斷,不是商量。

地方火耗和歷年來賑災事,這兩件事情必須徹查,考慮到當前的局勢,僅對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展開相應的審查。

地方火耗一事,著周延儒具體來辦,都察院和廉政公署,要抽調出相應的人手,在各省組建起一支支巡察隊伍。

歷年賑災一事,著徐光啟具體來辦,戶部和都察院,要抽調出相應的人手,在各省組建起一支支巡察隊伍。

明確諸事後,即刻向御前呈遞奏疏,待朕允准後,就奉旨離京趕赴各地推動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