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徐光啟的大禮(第2/2頁)
章節報錯
怎把此事給忘了!
“韓贊周,去,傳朕口諭,命徐卿即刻來見朕!”強壓激動的崇禎皇帝,伸手對韓贊周說道。
“喏!”
作為傳統的農耕民族,對生活在神州大地的種花家,那對於能吃的作物,都有著極深的興趣。
在韃清時期,廣泛種植的甘薯這類舶來物,其實早在明末時期,就已然開始在一些臨海少地進行試行。
只不過培育適合神州種植,研究舶來物的習性等,在個人的堅持下,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
這也使得苦心培育出的良種,最終卻成了韃清的嫁衣,以鞏固韃清的統治基礎。
崇禎皇帝的這種反應,叫王在晉、王洽有些生疑,他們並不明白,天子為何對甘薯表現得這般重視?
“兩位卿家,徐卿先前所發現的甘薯,其實是能直接食用的。”
崇禎皇帝面露笑意,看向王在晉他們,說道:“朕先前讀過一本古籍,是記載三寶太監下西洋時,途徑一個島國時,就見過他們吃過此物,且產量極為驚人,畝產數十石,不過當地卻叫做紅薯,味甘。
朕就在想,西洋小國能吃的,那種植到大明,定然也是能吃的,只不過兩地情況不一。
想要種植到大明,需要培育適合大明的良種才行,先前出現毒死人的情況,想必並未培育出,最合適大明種植的良種所致。
或者就是不清楚甘薯的食用方式,見到一人誤食毒死,就口口相傳所致,叫知道甘薯的人,都敬而遠之。”
為了能叫紅薯這一高產作物,在大明提前培育出合適的良種,並給予紅薯相應的肯定,為後續大規模推廣種植做準備,崇禎皇帝只能將事情引到鄭和身上。
“在徐閣老先前所書甘薯疏中,也曾提到甘薯,畝產驚人,味甘。”王在晉聽聞此言,眉頭微蹙起來,說道:“若陛下所說紅薯之物,與徐閣老所提甘薯,是一物的話,那想來是先前所種的甘薯良種,並不完全適合大明種植。”
“陛下,若此事是真的話,那是否能先在京東屯田那邊,小範圍的種植?”王洽雙眸微張,對崇禎皇帝說道:“現在我大明各地治下,頻生災害,倘若能多一類產量極高的作物,那對國朝而言,絕對是件利好的事情啊。”
豈止是利好啊。
增加一項農作物,這在饑荒年,連觀音土都能吃,吃先前沒見到的紅薯,對那些災民而言,根本就不算什麼。
並且紅薯的種植週期,相對較短,莖葉也是能食用的。
聽著王在晉、王洽所講,崇禎皇帝臉上笑意不減,但心裡卻生出種種想法,若是能培育出合適的紅薯,可先行在皇莊那邊大面積推廣種植。
只要市面上出現的多了,那根本就不用朝廷下達指令,臨近地帶的百姓,都會逐步接受此物的。
不過被派去東南一帶的閻應元,這一趟算是白跑了。
算了,白跑就白跑吧,能早發現紅薯一物,閻應元這趟也沒算白跑,將抗清三公聚在一起也行。
希望閻應元此番前去東南一帶,能將途中的所見所聞,都完整的記載下來,這對後續整頓東南事,會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