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的大明,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遼東沒有大亂子。

山陝沒有大亂子。

大明其他地方,也沒呈遞災情、民變、兵亂的緊急奏疏。

雖說在朝堂這邊,受責任制和追責制的影響,依舊產生些風波,但內閣的明確,也使得這一切都在可控之內。

因為內閣這邊,在溫體仁的運作下,願意落實責任制和追責制,這也叫崇禎皇帝在預設下,給予更多的權柄給內閣。

眼下外朝的糟心事,一般都有內閣在前頂著。

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兩個權謀政客,一個放在軍機處,一個定在內閣,的確幫崇禎皇帝做了不少事情。

然崇禎皇帝的心裡也清楚。

目下的平靜,只能算暴風雨前的寧靜。

等到了三月後,諸多的問題,又將接踵而至的先後爆發。

流寇全面轉戰山西。

白蓮教將在北直隸、河南等地冒頭。

張獻忠會強勢崛起。

山東大水。

金陵地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崇禎皇帝哪裡敢有絲毫鬆懈,需要他做的事情,需要推進的謀劃,還有很多很多。

“皇…黃少爺,您不該隨意出來走動的。”

換了一身便服的孫傳庭,眉宇間帶著憂色,看向崇禎皇帝說道:“府上需要黃少爺坐鎮,現在……”

看著規諫的孫傳庭,緊了緊紫貂披風的崇禎皇帝,笑道:“伯雅,你說的這些,本少爺先前都聽到快起繭子了。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若是隻待在一處地方,卻不多出去走動走動,又怎麼會清楚外面的情況?本少爺聽說,當前崇文門稅關那邊,改變不小?”

“是,的確改變不小。”

孫傳庭心裡輕嘆一聲,看了眼左右,邊走邊說道:“僅過去兩個多月,崇文門稅關所徵收的各類稅收,總數就有三十七萬餘兩銀子。

這還不包括查抄的私鹽。

若是寄售在便民鋪的那批私鹽,能全部平價賣出,至少能得銀二十幾萬兩銀子。

隨著各項制度的明確,僅崇文門稅關這邊,一年所徵收的稅收,或能突破一百五十萬兩銀子。”

從不足十萬兩銀子,到突破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崇禎皇帝心裡能想象得到,大明各地偷稅漏稅的情況,究竟是怎樣嚴峻的存在。

“改變還真是不小啊。”

崇禎皇帝微微一笑道:“若朝廷每年都能徵收這麼多稅收銀子,又何至於因為一些邊地生出的動盪,就動不動向各地攤派遼餉呢?

人人都說為了社稷,為了國朝,可叫他們分憂時,一個個所想都是給百姓加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