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居相緊隨其後道:“臣定會全力配合徐閣老,做好倉場事,不會叫國朝在糧儲這一塊,再遇到任何問題。”

對徐光啟、孫居相的能力,崇禎皇帝是認可的,只要他提供的那些思路,二人能結合大明國情,真正意義上落實下來,叫京通二倉,還有後續開設的軍儲倉,做好日常臺賬登記,巡檢制度等,那想偷偷私賣儲備糧之事,就能最大限度的杜絕。

當然為了加一層保險,日後錦衣衛這邊,崇禎皇帝會不定期的指派專人,到各地進行秘密調查。

沒辦法。

多災多難的大明,糧食,那永遠都是第一要位。

沒有找到紅薯這等高產作物,沒培育出適合大明本土種植的良種前,崇禎皇帝絕不會放鬆對糧食的警惕。

平叛需要糧食,賑災需要糧食,練新軍需要糧食,給各地駐軍也需糧食……

手裡有糧心不慌,這個通俗易懂的道理,崇禎皇帝在瞭解完大明的實情後,算是有了更深的體悟。

災年之下,要是沒了糧食,造反是必然,而在這過程中,易子相食的慘劇會發生,洗劫地方的慘劇也會發生。

身為大明的天子,崇禎皇帝必須最大限度的保障,圍繞北直隸這一核心基本盤,毗鄰的山、陝、豫、齊、遼等地,不會因為糧食問題,再鬧出太大的動靜。

等到查抄八大晉商的銀子,包括那些珠寶首飾、古董字畫等,全部都運送會京城後,崇禎皇帝就要進一步加強國營經濟體的底蘊。

圍繞增收、海貿、收購糧食等主要核心,展開相應的謀劃部署。

“兩位卿家的話,朕可是記到心裡了。”

崇禎皇帝走上前,攙扶起徐光啟、孫居相,微微一笑道:“這副千斤重擔,朕就交付到你們身上了。”

“臣等遵旨!”

解決了糧儲的問題,接下來就是總河事了。

崇禎朝,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那就是自然災害的頻率,幾乎是每一年,在大明治下的各地,就會爆發幾場波及範圍廣的災情。

像雪災、地龍翻身這些事情,是不可人為干預解決的,可是水災、旱災、蝗災這些災情,卻是有辦法有效預防的。

針對蝗災,日後崇禎皇帝準備命國營經濟體,對出現蝗災的地域,撒銀子收購蝗蟲,製造成蝗蟲營養粉。

而水災和旱災,其根本還是河道治理,水庫建設。

“南卿,你身上的擔子,那同樣也不輕啊。”

想到這裡的崇禎皇帝,看向南居益說道:“總理河道事,是關係我大明的國之命脈,尤其是漕河的維護。

但是這些年來,我大明治下災害頻生,尤其是水災和旱災,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樣,交替在我大明治下出現。

為了避免出現大規模的水災和旱災,針對總理河道事,朕覺得有些地方要變一變,不能只重視漕河、黃河、長江等處,對大明治下的主要流域,乃至是各地河道,都要有建設性管控措施才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