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總的政治生態,是呈現‘文貴武賤’的趨勢,這不是簡單提拔幾個人,就能隨便解決掉的。

尤其是大明的體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相對完美的官場執行機制。

倘若沒有小冰河時期的影響,不在大明治下,造成頻繁的自然災害,給大明財政形成沉重的赤字負擔。

那區區一個建虜八旗,就算是砸銀子,也能將建虜八旗給砸死。

但奈何事情都趕到一起了。

這對上下襬爛的大明,多少就有些扛不住了。

‘就先用天津直隸州,來開啟新一輪的佈局吧。’

看著各懷心思離去的眾人,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心裡暗暗說道:‘在天津撤衛設州,具有較強的政治目的。

倘若此事謀成,並取得相應的成效,那對後續在遼東的佈局,乃至是整個北直隸的調整,都會起到極為積極地作用。’

大明衛所制,這個明初時期的鎮國神器,漸漸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五軍都督府的逐步架空,成了消耗大明元氣的毒瘤之一。

而提及到這件事情,又不得不去提,大明鐵飯碗般的戶籍制度,同樣作為明初的鎮國神器,當前卻也成了大明的毒瘤之一。

大明僵化的戶籍制度,使得祖上是幹什麼的,那子子孫孫就會幹什麼。

就好比。

挑大糞的,世世代代就挑大糞。

種地的,世世代代就種地。

做鐵匠的,世世代代就做鐵匠。

像這樣的一種制度,對明初剛從群雄爭霸的戰亂時代,剛剛走出來,地多人少,百廢待興,那的確是維穩局勢的良政。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口的激增,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漸漸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就跟著暴露出來了。

崇禎朝的大明,就算應了那句老話,封建體制下的王朝,建國初期的開明,中期的興盛,晚期的末落。

恰恰…崇禎皇帝就處在沒落的時期。

簡單的勤政克己,不想出切實的解決辦法,就算把自己累死了,那也改變不了既定的命運啊。

“皇爺…陳延生、李明忠求見。”

韓贊周欠身走進東暖閣,對陷入沉思的崇禎皇帝,拱手道。

“宣吧。”

在天津行撤衛設州事,並非嘴上說說那般簡單,這期間牽扯到諸多層面,想做好這件事情,並不太容易。

相比較於臨設的天津巡撫、天津總兵官。

天津三衛可是常設的。

還有個天津整飭兵備道。

且天津是北直隸的漕運通衢之樞紐。

京城這邊,但凡有權有勢的主,那可多在天津那邊,派人經營著自己的產業。

圍繞大運河所形成的漕運,是維穩大明統治的經濟命脈。

大明能夠奉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理念,都是靠著漕運支撐的,若是沒了南糧北運的漕運,那還是趁早歇著吧。

“臣陳延生…拜見陛下!”

“末將李明忠…拜見陛下!”

天津知州陳延生。

天津將軍李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