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溫卿不愧是大明肱股,不愧是朕之肱股啊。”

崇禎皇帝見狀,笑著說道:“如此,溫卿就下去好好想一想,此事該如何儘快落實,朕就靜候佳音了。”

身為大明的天子,不能說什麼事情都衝在前面,要懂得權衡利弊,要懂得利用朝中的矛盾。

簡單粗暴的理政風格,造成的結果就是朝臣無心政事,一門心思的揣摩聖意,鑽到權謀算計的怪圈中。

治國如烹小鮮,哪一味什麼時候下鍋,火候是大是小,這都是有考究的,一味地猛幹瞎幹,那純粹就是一鍋亂燉。

看著帶著心事離去的溫體仁,本坐著的崇禎皇帝站起身來,嘴角微微上揚,朝著一旁懸掛地輿圖的地方走去。

‘若是自己的這些籌謀,能一一落成的話,那東江鎮有劉興祚,登萊有孫元化,山東有袁可立,遼東有孫承宗,再加上一個盧象升,圍繞遼東的戰略防線,就算基本定型了。’

伸手指著眼前的地輿圖,崇禎皇帝心裡暗暗道:‘遼東,不再以收復失地為戰略目標,轉為戰略防禦的態勢,從側翼不斷削弱建虜底蘊,這使得大明能贏的一絲喘息之氣。

那沉重的遼餉負擔,就能從大明百姓身上減掉,如此激化的階級矛盾,相對應的也能減輕一些。’

處在小冰河時期的大明,本身各地就頻發災害,賦稅制度存在很大的弊政,朝廷收支失衡,地方各類苛捐雜稅,這些都給大明百姓,造成極為沉重的負擔,若在攤派遼餉,那日子算是別過了。

為什麼崇禎朝流寇起義愈演愈烈,怎麼撲殺都撲不掉?

根本原因不還是底層百姓沒活路了?

以文官群體為首的讀書人階層,就從沒把他們當人看過,就是純純的生產資料,泥人尚有三分氣,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

“皇爺,通政司那邊,轉遞到司禮監不少奏疏,多數都是關於袁崇煥的。”見自家皇爺不再處理政務,龐天壽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低聲說道。

袁崇煥被下詔獄一事,始終牽絆著朝中大臣的心,這點崇禎皇帝是能想到的。

“不必理會,留中吧。”

崇禎皇帝揮手道:“時辰不早了,朕要回後宮休息了,有什麼事情,等明日再說,不差這點時辰。”

對通政司那些奏疏,崇禎皇帝都不用看,都能猜到上面寫了什麼,無非就是規勸自己,縱使是袁崇煥有罪,也不該移交錦衣衛查辦,朝廷有三法司,此等要事當由三法司來辦。

可真將袁崇煥移交三法司查辦,那主動權還在崇禎皇帝手裡嗎?

屁股決定腦袋,既然崇禎皇帝想借袁崇煥一事,來狠狠震懾朝堂,並達到他後續的一些部署,那錦衣衛就必須參與進來,不然有些事情不好做,這也會影響到遼東的佈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