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真正的吳波。

看似文雅的隨和外表之下,他在創業界卻有一個響亮的外號:上市獵手。

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上市。

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上市是衡量一下投資一家企業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吳波在這方面可謂,交上了一份很優秀的答卷。

留學美國期間他創立了影視公司,並在香港借殼上市。他回到國內也創立了焦點網,隨後也被國內的門戶巨頭收購。

然而鮮少人知的是:吳波的創業策略,從來不是深耕一個領域。向來是快進快出,賺的是股民的錢。

他的這些上市企業不到一年就退市摘牌關聯公司,極個別撐著的亦無任何交易。過了一段時間,再也聽不到這些企業的任何訊息了。

賺錢嘛,不寒磣。

第二個關鍵詞,是獵手。

從他的創業履歷和本身的性格也都能看出,他行事大膽,勇於冒險,對於商海搏殺有著一種近乎變態的快感,在他的引導之下,整個團隊都變成了一群餓狼。

事實上這一套確實很吃香。

方法簡單粗暴,但卻高效也看得到成果。

拉手網如今能成為好團之下的第二,也是得益於這一套激進的戰略。

事實上,如果不是李浩宇的好團橫空出世。

吳波很快就會穩坐團購行業頭把交椅,拉手網還野心勃勃的赴美衝刺IPO……...

如果不是拉手網成為了網際網路泡沫殃及的首批受害者,再加上公司本身的財務問題,未嘗不能成為下一個網際網路巨頭。

可惜的是人生沒有如果。

這一世,因為李浩宇的出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

吳波接受了當下最有商業影響力,也是魔都民眾都知道的一家本土雜誌。《今日時報》的採訪,還放出狠話:

“一個月之內,閃擊好團網。並將重新定義團購領域。”

雜誌夜刊登加急頭條,頭條文章標題:

《拉手網:首戰即決戰,一戰定生死》。

拉手網這次不再是說說而已,真的下了血本。所有人都感覺到了這次拉手網的來勢洶洶,就連李浩宇也不例外。

媒體們也紛紛站隊,不過看好好團的寥寥無幾。

哪怕好團在消費者的口碑更好,但是在這些所謂的“權威機構”看來,創業一直成功,履歷更豐富的拉手網吳波顯然更有說服力。

他們甚至用“雞蛋碰石頭”來舉例,暗自表達對好團的不看好。

他們指出了兩點:一是年輕,暗指好團過於年輕的掌舵人,始終缺乏經驗,更別提指揮這種事關企業生死的行業之戰。

二是指硬實力,拉手網自上線以來就是鋪天蓋地的線下廣告推廣,他們每家媒體光廣告費就收了不知道多少。

而好團網卻一直不聲不響,毫無回應。

好團面對拉手網高調地進攻,竟然毫無應對之策,只能全程被動挨打。

之所以輿論形成一邊倒的態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好團錢沒花錢買通稿發聲。

好團現在仍舊處於團購市場第一,媒體們不知道嗎?他們只不過是因為收了拉手網的車馬費,故意裝聾作啞罷了!

李浩宇還是不打算花這份冤枉錢,等到好團戰勝拉手網的時候,自然會有一些不請自來的媒體,為他搖旗吶喊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