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四人一路嘻戲打鬧到了前院,主要是胖子和暮雪鬧,我和霍老大笑。

到了前院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點了幾個小菜。霍老大說道:“快吃吧,吃完我們就出發”

昨天晚上喝酒的時候就已經說好了,我們四人一起先到戎州,等我把劍取出來以後在分開走。

霍老大結完賬,又從酒店買了四匹駿馬,這幾天的花銷讓霍老大的小金庫幾乎見了底。我笑著說道等我回到家裡,給他報銷。

我們四人便策馬疾馳,朝著戎州方向趕去。

戎州境內,大渡河與岷江交會處有四人策馬沿江而疾,朝著凌雲山的方向。

這四人正是從龍游鎮趕來的獨孤墨、霍思繼、曾不識、暮雪四人。

我們四人到達凌雲山腳,上山的道路不便騎馬,便開始下馬牽馬而行。這一路,我們騎行了兩天一夜。

“三哥,你怎麼想著把你的劍埋在這種地方。”胖子問道

我說:“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這座上凌雲寺的主持,便在這裡小住了一段時間;那時候覺得一身武藝已經沒用了,就把劍埋了。”

胖子說:“捨得嗎?”

我說:“嗯......其實挺捨不得的,但是當時已經沒有足夠強大的氣場去壓制它了,所以只好選擇埋葬了它。”

“壓制?”霍老大開始對我講的話題感了興趣

我說:“嗯,天地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武器也一樣,持劍人與劍靈是互相砥礪,弱的一方會受強的一方把控。”

“哦......”霍老大和胖子都若有所思

“當然還有一個理由,其實道理和“藏刀入鞘是溫柔,也是為了揮出時凜冽的刀光”一樣,埋劍是為了劍再出世時更加的鋒利。”我接著說道

霍老大和胖子點頭表示同意我的觀點。

凌雲山山門巍峨雄偉,匾額上“凌雲山”三字,氣勢磅礴,道勁有力。山門右側石洞內有一尊石刻彌勒佛盤膝坐像,高八尺,用整塊石鑿成。

由山門拾級而上,右邊絕壁之下,大江東去,舟如漂葉,令人目眩;左邊崖壁雕刻著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惟妙惟肖、才華橫溢,心馳神往。

上行數十步有一長坪,江風陣陣,溼氣襲人,水池中滴嘀噠噠的水聲時緩時急。

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雲寺”三字,凌雲寺在凌雲山上,九峰環抱,寺宇輝煌。

凌雲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

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歷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

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後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

穿過天王殿,為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淨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所立年代不明。

寺內最後一重殿是藏經樓,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建築風格迥異,在寺字中別具一格卻另有一番情趣。樓下新闢“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法師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