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常用的記賬方法,還是單式記賬為主,可能大商戶或者朝廷戶部的記賬法會更科學一些,但像普通賬房,還真是能力有限。

宋筠一開始也有試圖在自家鋪子推廣現代一些的記賬方法,主要是為了方便自家對賬。

但效果並不好。

如今隔了幾個月再看,最多是比之前清爽了一些,但還得自己再羅列一遍。

不過這也不算為難,因為還有白芷呢。

白芷來宋家的時候就是白紙一張,除了家務活以外,幾乎什麼都是在宋筠身邊現學的,所以宋筠很多不好對父母說的話,都可以對她說,無論是觀念還是各種知識理論,她也都能很快接受。

比如這個記賬,其實自從宋筠想到要開鋪子開始,就一邊從空間裡找資料自學,一邊讓白芷很在身邊看了。

這不,她也能磕磕絆絆整理賬本了。

陳春花也站在一旁默默看著,她其實也看不懂,畢竟基礎幾乎為零,走都沒學會,哪能跑起來,但還是努力去記憶這一切,想著背下來,日後慢慢學。

乍一看,其實賬本的問題並不大,記錄得也夠清楚。

比如豆渣,這東西在村裡,百姓捨不得扔就會留著做成餅曬乾,青黃不接的時候也是口糧,即使人不用吃,能拿去給牲口補充營養也是難得的佳餚了。

但對宋筠他們來說,就很雞肋。

可以低價賣,但這幾個月正是農忙的時候,家裡糧不夠吃的人家,壯勞力多數也短缺。

對他們來說,種地就夠費力氣了,哪還有精力去買豆渣回去做成餅曬乾呢,貴是不貴,可費力氣和柴火。

買的人少,剩下的就只能被放餿了,還得僱人清理掉。

由宋筠他們僱人去曬乾再賣,又不值得。賣的價格連人工成本都覆蓋不了。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賣不上價,留著也沒用,那幹嘛不白送?

這肯定更不行了,一旦他們白送,只怕在作坊裡幹活的村民會想方設法增高損耗率,以便佔更多的便宜。

宋筠能從賬本里看出來,宋安一家真是找了不少辦法想把豆渣在變質之前變廢為寶,然後在三月份的時候,和鄰村養豬大戶達成了合作關係。

但賣價也不高,一天的豆渣整整能拉三四車,也只賣出二三十文,也就是運輸不用他們去做,不然就是賠了。

像這種賬,其實他們不記,宋筠也不見得知情,知情了也不會有什麼意見。

畢竟這一塊的收入,其實她已經預設是掙不到了,只要不讓她賠錢僱人處理垃圾就行。

但他們記了,宋筠也就更欣賞他們的行事風格一些。

不過,還是怪可惜的。

宋筠心說,還是產業鏈不夠整合啊,不然也不至於豆渣這種好東西只能賤賣給別人。

其實想一想,他們家有滷肉鋪子,有豆製品鋪子,有田地,完全可以把田地擴為農莊,搞個生態迴圈自給自足的產業。

只可惜他家最多再留一個月就得走了,只怕這點時間不足以把攤子鋪起來;而且黎陽縣到府城距離比較遠,運輸成本和損耗比較高。

宋筠把賬本合住,放在一旁,等著讓人送回去,她則是一邊聽白芷說起別的事,一邊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