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筠墊腳拍了拍大哥的肩膀,又拍了拍二哥的肩膀,鼓勵道:

“哥哥們,你看人家這字寫得多好,多受追捧,不然你們也學一學?”

宋唸的字,很難說有什麼藝術造詣,一個是讀書的時候條件有限,另一個是為了考科舉,他已經拼盡全力,因此只把館閣體練好了,

到宋策宋箴這裡嘛,情況就好不少了。

如果說宋家祖父是第一代,為養家餬口而奔波;宋念就是第二代,透過題海戰術勤學苦練去提升家族階級;宋策他們,則是第三代,已經可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了。

宋筠作為一個社會對她的文化水平沒太高要求的古代女孩,都有珍貴的字帖拿來練字,雖然是僥倖所得吧。

那麼,宋策和宋箴,要頂門立戶,要繼續科舉入仕鞏固家族地位,自然也有宋念特意給他們尋來的字帖。

不過,那些字帖,肯定是不能和大儒相比的。

宋念半是可惜半是嚮往地對兒女們說:

“只可惜你們生得太晚,無緣得見裴公。而我讀書的時候,裴公雖然在世,我卻沒機會去拜見,連他一副親筆墨寶都不曾見過。

如今見到他的字刻印的文章,多看看也好。等回了城,我想辦法去淘換一下,看能不能買到裴公的字帖,復刻版也好,雖失了幾分神韻,字的框架結構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祁灃點頭,等宋念說完才補充道:

“我知道哪裡有賣的復刻版的,到時候帶你去。

而且,你雖然無緣見到裴公,卻和他曾孫是同年啊,也是種緣分了。”

宋念還真沒注意這方面。

其實無論是鄉試、府試、會試、殿試,大家總忍不住多打探一下競爭對手的情況,從家世到之前的成績,再到流傳出來的詩詞文賦,恨不得拿著放大鏡分析。

但鄉試和府試的時候,宋念打聽一下還有些用處,畢竟那時候他也屬於佼佼者了,有信心上榜,就會奢望考到前幾名,甚至第一名。

但會試殿試的時候,宋念卻半點都沒打聽。

打聽什麼?打聽人家家學淵源世代為官?還是打聽人家三歲可做詩六歲可寫文?

這不是製造焦慮情緒嘛。

所以,宋念考都考完了,都沒關注其他貢生的情況,只除了一個,那就是會元。

恰恰好,會元就姓裴,還是個很年輕的男子。

姓氏對得上,年齡二十上下,就連長相都是相貌軒昂,也對得上裴公一向被人稱道的美姿容。

所以……

宋念望向祁灃:

“是會元嗎?”

祁灃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