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太太這廂想通了,決定讓孫女兒隨著趙家的桐姐兒一起讀書,那邊趙桐獨自隨著不苟言笑的先生讀了幾天書,終於忍不住了,鬧著要去找筠妹妹。

她原本就不是很愛讀書,更多是把這個當做和小姐妹常在一起玩兒的手段。如今先生上線了,小姐妹卻下線了,再乖的孩子也不能忍了。

趙雁林拗不過女兒,只能應了。

而且他也覺得宋家有點古怪,五歲的女孩突然就要去外祖家,之前說好的一起讀書,宋念先是含含糊糊地推拒,等著他答應了,卻又遲遲不叫女兒回黎陽縣。

這本是件好事,而且孩子也願意,趙雁林的確不知道宋家的態度為何這麼曖昧,還想著是不是他們對一個寡婦做先生有些不喜,乾脆就帶著妻子和兒女,一同去宋家看看。

宋茹嫁到趙家後,日子是很清閒的。

大嫂待她嫁過去後就急著回了府城,不放心丈夫和女兒獨自在家待著。

就一個婆婆,常在小佛堂唸經,從佛堂出來後,才會問問兒孫們的吃穿住行,也不問得太詳細,反而更願意用家鄉話對著宋茹絮絮地講些舊事。

繼子繼女,是很省心的,他們的娘都去得早,趙雁林後宅也沒什麼姨娘之類的,兩個孩子基本是一半由伯母撫養、一半由祖母撫養,身邊並沒什麼心大的奶孃或丫鬟,沒人挑事,他們也不介意有繼母這事兒,都很輕易地接受了。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想證明,宋茹嫁人後也很清閒,清閒到每天都有很長的時間用來想家。

原本以為侄女兒會每日來趙家,沒想到這事卻沒了下文,家裡只說她去沈家了。趙家就以為是沈氏父母身體不太好,讓女兒去替她承歡膝下。

趙家人可能不瞭解,宋茹是知道的,沈家伯父伯母身子骨一向硬朗得很,怎麼可能突然叫外孫女獨自前去呢?

宋茹心裡疑惑,卻沒對趙雁林說什麼,雖是夫妻,但沒孩子的時候,兩個人是很難一條心的,哪怕有孩子,前面還有元配所出的兩個孩子,宋茹也沒傻到覺得能和丈夫無所不談。

她只把疑惑放在心裡,想著抽空找個藉口回去一趟,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卻沒想到,這藉口根本不必找,趙家父女二人先沉不住氣了,主動提出要去宋家做客。

這不是巧了麼,宋茹客氣客氣地問了婆母是否要同去。

趙老太太想著,讓一家四口去宋家聚聚便是,她一個糟老太太,就不摻和人家小夫妻的事兒了,很乾脆地拒絕了。

宋茹這才隨著丈夫,帶著兩個孩子,回了孃家。

趙雁林一家來得巧,宋筠的信已經寄回來了,田家和沈家的婚事也初定了,就等著沈家抽空回來一趟,兩家人見見面,也讓孩子們見見面。

作為雙方的姻親,宋家對此樂見其成,連帶著前些日子的憂愁氣氛都消散一空。宋茹見孃家人都喜氣洋洋的,心下一鬆,看來的確沒出什麼事,只是侄女兒為何突然去府城,她還得問問自家親孃。

宋念見趙雁林帶著孩子來了,猜到他為的是什麼事兒,不禁有些尷尬,轉念一想,自家已經達成一致了,就等宋筠回來了,就也坦蕩了很多。

宋念把趙雁林帶去了書房,讓沈氏招待兩個孩子,宋老太太則是拉著一個月左右沒見的女兒說母女倆的私房話去了。

宋老太太看女兒氣色不錯,繼子繼女也挺乖巧聽話,又詳細問了女兒和丈夫、婆母的相處,這才有空打聽女兒女婿為何突然過來。

宋茹一臉無奈:

“桐姐兒想和咱家筠姐兒一起讀書,只是不知為何家裡為何讓孩子孤零零一個人去了府城,又遲遲不回來,這才說過來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