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心力憔悴的懷爾斯(第1/4頁)
章節報錯
其實科創未來內部一直有關於要做ar眼鏡的呼聲。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管是華國還是國外,近視患者的數量是在連年增長的。
目前全球的近視人數在25億,根據相關機構預測,這個數字在2050年的時候會變成50億。
而且即便沒有近視,也是可以使用ar眼鏡的。
科創未來從底層員工到頂層的高管,一直是把自己對標蘋果的。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開啟者,蘋果在經歷摸索之後最終是兩款主要的核心產品:iphone和ipad。
ipad甚至成為了平板電腦的代名詞,把一眾競爭對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
ipad是蘋果的第二大營收來源。
而科創未來的“iphone”找到了,部分高管們認為ar眼鏡就是他們的“ipad”。
為什麼沒有做?
因為之前ar技術還不夠成熟。
ar也就是增強現實技術,透過將資料和影象在物理世界進行疊加。
雖然一直以來業界都推測ar會呈現爆發式增長,但是實際上vr已經爆發了,但是ar的市場規模和使用人數依然很少。
真正風靡全球的ar應用還要追溯到十年前的pokemon 。
ar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要遠比消費領域頻繁且實際。
比如ar在產品組長、機器操作和倉庫分揀等領域,透過視覺指導來增加工作人員的效率。
波音內部大概莫使用ar在飛機制造的教學培訓領域。
但是對於民用來說,技術還不夠成熟。
主要的不成熟點在於視覺效果不夠好。
這麼說吧,人們在家的時候,顯然不會選擇使用ar眼鏡,vr頭盔、電視、電腦都要比ar眼鏡吸引力大的多。
消費者們顯然是希望出門在外的時候能夠應用ar眼鏡來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在太陽底下,ar的效果會變得很差。
這就導致很矛盾的地方出現了,在外用ar效果不好,在家用ar又沒有必要。
從本質上來說,增強現實的需求來源於人類處理資訊的方式。
我們透過五感來獲取資訊,但是實際上視覺為我們提供了最多的資訊。
根據某項調查顯示人類獲得資訊中超過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視覺。
吸收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受限於我們的心智慧力,對這種能力的需求被稱為認知負荷。
我們承擔的每一項腦力活動都會減少其他同時進行任務的能力。
認知負荷取決於處理給定型別資訊所需的腦力勞動。
比如說閱讀電腦螢幕上的資訊並採取行動比聽同樣資訊採取行動會產生更大的認知負荷。
因為必須將字母翻譯成單詞並解釋單詞。
認知負荷還取決於“認知距離”,即資訊呈現形式與應用情境之間的差距。
如果有人在開車時使用智慧手機來獲取方向。
駕駛員必須使用螢幕上的資訊,將這些資訊保留在工作記憶中,將方向轉換為他面前的物理環境,然後在這些方向上採取行動,同時操作車輛。
螢幕上的數字資訊與應用資訊的物理環境之間存在顯著的認知距離。處理這種距離會產生認知負擔。
因此ar需要考慮的設計難度顯然會比其他消費電子裝置更加困難。
特別考慮到司機在開車的時候不被允許玩手機,但是司機開車的時候使用ar眼鏡又會有誰知道這是ar眼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