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華國這次的登月,以及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一事。”

“謝邀,登月不稀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阿美利肯和華國的登月次數加在一起都快上雙數了。

月球基地在現實中則是徹頭徹尾的新鮮事物,之前只存在於科幻文學作品中。

早在1904年華國就有科幻作品——《月球殖民地》,描繪了人類在月球殖民的情境。

當年的作者可能沒有想象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華國率先在月球上建造基地,開啟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殖民時代。

當然月球上沒有生命,這和上世紀的殖民不是一個概念。

人類只是開始真正意義上走向太空,從這一刻開始,人類在太空上的投入能夠轉化成收入。

這裡的收入是指從太空中帶回來資源,利用宇宙中的空間等等。

而不是航天技術民用化帶來的收入。

這一歷史性事件能夠親眼見證還是很激動的。

華國航天真心不容易,在預算遠不如阿美利肯的情況下實現了絕大部分領域的追趕,甚至某些領域的反超。

技術上的事情有很多學航天的博主在其他回答中給大家詳細講解,我作為非業內人士就不在這裡獻醜。

我想從商業航天的角度來講講月球基地的意義所在。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馬斯克已經在推特上發文稱,他未來將和cnsa達成合作,spacex未來將推出月球旅遊計劃。

當然cnsa會不會和他合作需要畫一個問號,但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商業航天的未來盈利前景是在逐漸趨於清晰的。

近五年來,spacex太空旅遊專案的營業額每年的增長率都超過了百分之百,單張3.5億rmb的空間站旅遊門票已經賣出去了快五十張。

普通的太空梭門票更是賣出去了不知道多少。

包括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和布蘭森的維珍銀河,私人航天領域的營業額都超過了百億rmb。

商業航天盈利方向之一就是旅遊業,富人越富的大環境無法從根本上被改變,因此以價格高昂的私人航天只會日趨火熱。

特別在現在經濟形勢滯漲,人們投資收益降低的前提下,富人們對投資的熱情在下降,他們更加希望保證本金略微跑贏通脹。

在這個前提下,富人們更加看重個人體驗和感受,這也是私人航天這些年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華國同樣有自己的私人航天公司,但是這些航天公司大多都是中間商,相當於旅遊中介。

真正自己搞航天飛船,然後靠自己研發的航天飛船搞私人航天的企業目前還沒有。

這是因為華國航天領域的技術人員大多集中在cnsa,會流入到商業航天領域的很少,無法形成完整的力量。

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更多的還是在做cnsa外包出來的一些專案,主要以乙方技術供應商為生。

真正意義上的民營企業很少。

當然國內優秀的商業航天公司還是有的,很多都在科創板上市了。

裡面的龍頭企業,也就是航天銳特,研發出了和傳統垂直回收截然不同的路線,並且獲得了cnsa的大單。

華國的企業更多的是分散在航天的各個細分領域,沒有像spacex那樣把技術整合在一起的公司。

可以這麼說國內商業航天領域企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務好cnsa,從cnsa手裡拿訂單。

話說回來,這次華國月球基地的成功,只會刺激各國增加在太空領域的投資。

未來太空採礦將逐漸成為現實。

藍星可能會逐漸變成純居住屬性,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將成為藍星物質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