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揚吼道:“資料如何?和花為的全快閃記憶體產品相比,效能如何?成本造價如何?”

管揚看到這裡已經不懷疑生物儲存技術的真實性了,他只想知道這項技術的大規模推廣難度如何。

“目前的測試資料來看,比起花為的全快閃記憶體產品,端到端的時延縮短了十倍,穩定性由於我們也才拿到,現在還在測試。”

像儲存穩定性需要測試的時間會比較長,因為畢竟這東西不容易出問題。

企業級儲存伺服器出問題就是大事,對穩定性要求一向很高。

需要高壓測試一段時間才能判斷穩定性如何。

“但是就目前表現來看,穩定性不會比全快閃記憶體產品差。”

“最重要的點在於資料儲存量,光是這一臺生物儲存伺服器的儲存資料有效量,也就是我們可以任意讀寫的資料量是100pb,比全快閃記憶體產品提高了一千倍。”

“成本方面目前也不知道。”

成本方面得等異常事物管理局定價,由於涉及到法師出人力成本,加上華國投了5個magic coin進去,這成本如果真的要算更是天價。

“個人產品要多久能實現?能不能對個人電腦大規模推廣?”管揚問道。

費洪波直接道:“需要時間,現在不行,而且就算我們從技術上實現了小型化,也有一定的問題。”

“這生物儲存其實是生物和機械的結合體,他需要營養液才能存活,需要定期給他輸液。”

“對個人來說,這可能會比較麻煩。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訊號轉化裝置小型化我們需要時間研究。”

如果讓你的電腦從1個t儲存容量換成1000t的儲存容量,代價只是需要定期給電腦輸液的話,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願意。

管揚站直身子,眼眶通紅,作為多年行業老兵,他深知儲存行業國產化的不容易。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三星、海力士、鎂光等公司掌握著儲存的上游,他們既做個人業務也做企業業務。

廣大消費者感受很深的就是,記憶體條肆意漲價,17年的時候記憶體條價格翻了快四倍。

消費者端的記憶體條如此,企業端的同樣如此,華國購買國外的企業儲存產品,利潤很大的一部分被行業上游的這幫公司吃掉了。

管揚知道終於可以不用被別人卡脖子了,反而現在開始他們可以去卡其他國家脖子了。

同樣體積,資料容量是之前的儲存技術的一千倍,他深知這意味著什麼。

三星、東芝、鎂光等這幫企業不死也得去掉半條命,三星不會死,死的只是三星的企業儲存業務。

個人儲存業務暫時還能保住。

只是這一天不是長江儲存做到的,他也不是親歷者。

從長江儲存創立起,管揚就在這家公司,他以為會是他們終結上游廠商肆意漲價的時代。

他們確實做到了一部分,但是最終還是靠華科院的生物儲存技術實現降維打擊。

“你們有這技術為什麼不早點拿出來?之前效果沒有這麼現在這麼好的時候就能拿出來了。

比如容量只有兩倍,端到端時延和全快閃記憶體產品一樣的時候完全可以先用。”管揚很不理解。

費洪波知道內情,但是出於保密條例肯定不能說,他小聲道:“之前條件不成熟。”

“你知道的生物儲存技術的難點在哪裡。”

“之前生物儲存的讀取和寫入,遲遲沒有攻克,也就是這兩年才有突破。”

費洪波自己內心佩服自己,如此機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恰當的理由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