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就還好吧,鵝廠今年的全年淨利潤在1964億rmb,市值也才4萬億hkd,科創生物兩萬億到三萬億市值差不多了,那些喊單價破萬的喊喊就得了。”

科創生物總股本在4億股,單價破萬,意味著市值突破四萬億。

一手就是100萬,這隻有機構買得起了。

東吳、中金、中信建投這幾家的目標價全部在喊八千元到一萬元之間。

其中東吳的標題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略微有些浮誇。

“樓上的,科創生物的邏輯和鵝廠完全不一樣,這就不是同型別的企業,社交流量有位元組跟鵝廠競爭,雲服務方面有阿狸、花為、千度跟鵝廠競爭。

遊戲領域就更不用說了,競爭對手海了去了。

而科創生物在內啡肽和腦機連線領域有競爭對手嗎?馬斯克的neuralink只能在中端手機市場混混,而且識別率遠不如科創生物。

科創生物的護城河遠比鵝廠更深。更別說科創生物還有腦機連線vr和新型鋰電池材料兩個利好的產能沒有釋放。

依我看四萬億市值根本不是科創生物的天花板,反而只是一個起點。”

“差不多得了,科創生物確實很牛,但是跟我們散戶有毛關係?你買得起一手嗎?

辛辛苦苦掏個五十萬的流動資金在科創板玩玩,只夠買一手科創生物的。

這公司就不是給散戶賺錢的,只有機構買賣,光看著它漲,每天的交易額少的離譜。”

“科創生物什麼時候作拆分處理?再不拆分散戶根本享受不到企業發展的福利。我們也想跟偉大的企業一起成長!”

拆分的意思是股票1拆10,股價太高不利於買賣的時候,做這種處理。

大概30年前有一隻票,叫做豫園商城,市值從800元上漲到了10500元。

(至於豫園商城有沒有做拆分處理,我確實不記得了)

“我去看了一眼,科創生物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就達到了600億rmb,我估計大部分都是花在了腦機連線晶片上。

不管是英格蘭的研發中心,還是這一年在ai晶片領域大肆挖人,挖的寒武紀總裁都出來公開喊話,說能不能別挖國內友商的研發團隊,要挖去挖外國的研發團隊。

屬於是被挖的沒辦法,國內的ai公司被挖了個遍。

從這件事上來看,即便營收如此高,護城河如此深,科創生物仍然投入大量資金在研發上。

可見從公司管理層的進取之心。鄭理現在才二十多歲,他強烈的進取心至少能維持二十年。

加上其頂級的研究天賦,我非常看好科創生物未來的發展。

只有一個問題,太貴了。這不是科創生物的問題,是我的問題。”

科創生物2022年年報預告出來後,引來資本市場的熱議。

1500億的淨利潤,很高,但是前面還有更高的企業。

但是國內獲得過這麼高淨利潤的企業,只有鵝廠和阿狸兩家巨頭。

保持增長態勢的只有鵝廠,一直處於一個增長態勢,雖然增速放緩,但是好歹在漲啊。

阿狸2019年全年淨利潤在1633億rmb,等到了2021年全年淨利潤只有711億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