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確實可以節省一大筆現在大理國出不起的封賞。

用會昌都督府的一部分土地,換取朝廷自己封賞這次出動的五萬左右兵將,確實也很划算。

張賢存大喜,這個規劃聽著就很適合他的大理國啊!

不過他還有點不好意思,五六萬兵將的封賞和日常消耗,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不知道父親會不會同意。

郭榮嘿嘿一笑,“聖人肯定會同意的,為了燕王東征,朝廷負擔了超過七成的成本,對義子都如此,現在親兒子要老子出個四五十萬貫,聖人肯定會同意的。”

也對!張賢存狠狠的一點頭,老頭子為義兄慕容信長最少付出了四百萬貫,把江南、江北的豪門都快榨乾了,錢莊會為此發了兩次銀票,自己現在只要四十萬貫,怎麼也該給吧。

就在兩人商議其餘細節的時候,外面歡聲雷動,張賢存立刻拉著郭榮的手,兩人幾乎是從殿中狂奔了出去。

大理王宮建於蒼山南麓,可以俯瞰整個陽苴咩城,張賢存放眼望去,只見十餘騎代表皇帝的銀白金日月大旗正在趕來,大旗還隨著急速賓士帶來的狂風不停飄揚。

鼓聲、歡呼聲將整個陽苴咩城的兵將都吸引了過來,在萬眾期待的眼神中,提前到來的信使高聲向張賢存通報:

朝廷晉封開府滇國公張賢存為王爵,定國號為楚,稱楚國大王,開霸府三司,賜名為鍠。

。。。。

關於張賢存的國號,張鉊其實是思考了很久的,可以用的國號就只有莊蹻的滇王,皮邏閣從唐玄宗那裡得到的雲南王,以及勉強能扯上關係的楚王。

這其中滇王實在是不好聽,又不屬於周天子所封百國之一,且還隱隱含著一點邊荒蠻王的意味。

雲南王這個王號,一來是兩字王號,不符合中原傳統一字王最尊貴的傳統,而來割據獨立的意味太強了。

選來選去,唯有楚王這個稱號最為合適。

楚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歷來在最好的王號中都要算很霸氣的那種。

此外白族有莊蹻王滇,他們是莊蹻後裔的傳說,而莊蹻勉強可以算得上是楚國王室的邊緣成員。

而且在春秋時期,敢霸氣說出‘我蠻夷也!’的楚國,實際上在南方是承擔著周王朝這麼一個角色的。

中國歷史上對於中原以南的開發,就是從楚國開始的。

他們當時雖然能說出我蠻夷也這句話,但實際上是被中原諸國嘲笑後,為了現實利益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但楚國上下在心裡,是絕對不願認為自己是蠻夷的,相反他們向當時長江以南擺出的,是一個來自中原的文明大國之面孔。

在當時的楚國,雖然你是個來自山林中的蠻夷,但只要你認同楚王為君,學習楚國的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願意派質子到郢都,那他們就當你是楚人,實力大的話,還能把你吸納進楚國貴族的範疇。

這造成了楚國宗室和貴族的成分和來源極其複雜,也造成了楚國雖大但始終無法將廣袤的國土聚攏形成合力,給人一種大而不強的虛胖感。

但對於後世,楚國這種策略的貢獻極大,基因調查顯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很多自認是漢人的當地大族豪門,大多都是從楚國王室貴族中分裂出去的,這給中原王朝製造了一大堆的宣稱和較強的向心力。

莊蹻的母系祖上,就很有可能是來自雲貴地區的當地大族,被融進了楚國之中,所以他才能明確的知道大理地區物產豐富足以建功立業。

也才能知道沿途地理,能在那麼快的時間,以當時的生產力,迅速打到大理一帶。(純屬作者猜想,不保真,看看就好。)

所以現在,張鉊給張賢存敕封國號為楚,一可以拉攏當地勢力最大的白人,二也算是一種傳承。

而得到了楚王的王號後,張賢存也非常激動,他自然知道楚這個王號,飽含了多少張鉊的期待。

大宴群臣時,張賢存對親自前來擔任天使的和凝說道:“鍠者,先秦乃是君王召集勇士之鐘鼓,始皇帝之後為鉞之替代。

大人為燕王兄長賜名為鉞,賜吾名鍠,拳拳期望躍然於字上。

請相公回報大家,楚藩上下一定會牢記開疆拓土、夏君夷民之職責。”

這就是父子之間的默契,張鉊只用了一個字,就讓張賢存明白了他該乾的事。

。。。。

大周紹明九年,公元954年,正月,楚王張鍠在陽苴咩城正式開始釋出教令,改陽苴咩城為大禮。

大理國的理,原本來源應該就是這個禮,現在張賢存改理為禮,暗含了恢復舊稱和恢復周禮這兩個意思。

隨後,又改善闡府為昆明府,石桑郡為楚雄府,烏蒙城為犍為府,將這三府加上北面劍川府(麗江一帶)和都城大禮,作為大王直轄之地。

並在此一都四府建府兵五萬戶,其中北府軍一萬戶,負責禁衛國都和王城,南府軍四萬戶,負責鎮壓地方。

中央裡,張賢存以郭榮為國相。

小黑熊張烈朝為北府軍使,替他掌握禁軍,不過小黑熊顯然未來還會回到中央去,在楚藩一是幫助張賢存,二是積累經驗而已,等小黑熊走後,北軍軍使就該由大王兼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