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吐蕃與賨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青塘高原戰火紛飛的時候,以馮道為首的張周大臣們,卻還沒有商量出來一個如何安置贊普赤旺徐讚的辦法。
因為這玩意實在是沒有先例啊!雖然昔日也有同檔次的君主歸附,比如頡利可汗,但他是被抓來的,算是俘虜,贊普赤旺徐贊可是主動獻土的,肯定不能當成俘虜來對待。
而同樣獻土的錢弘俶、高保融等,本來就是國內的藩鎮之主,也不同於吐蕃贊普這樣的大國之主。
最後眾臣商議上來的,是恢復大唐曾經給吐蕃贊普所封的王號賨王。
賨,或者叫做賨人,實際上就是生活在後世四川達州以及重慶市一帶的少數民族,又被稱為板楯蠻,這些人後來和廩君蠻一起合稱巴人。
至於唐朝為什麼把吐蕃贊普封為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的賨王,這其實是充滿了無限期盼的。
因為賨人,在中國的民族歷史上,佔有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他們在商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武王伐紂時期,賨人追隨周武王充當先鋒,戰國時期,秦國也多仰仗賨人平定巴蜀之地。
漢高祖在漢中起兵之時,也招募了大量賨人為先鋒,得國之後,漢高祖愛賨人勇武,還把他們的歌舞命樂府收納彙編,稱為巴渝舞。
至於其後,兩漢時期,史書上經常記載‘郡縣破壞,賴板楯救之。’或者征討某些不服從中央命令的部落時,經常出現的‘實賴板楯摧破之。
’等等更是多不勝數。可以說,在中原王朝借重的各地部落中,無有出賨人之右者。
特別是在周到兩漢這段時期,賨人就是中央王朝最得力的僱傭兵,平定秦巴山地乃至蜀中最親密的夥伴。
到了隋唐,賨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漢人之中,但他們與中原王朝並肩作戰的事蹟,仍然還在被傳頌,巴渝舞也是唐人愛跳的舞蹈之一。
所以當松贊干布在唐高宗繼位後表示‘天子初即位,下有不臣者,願勒兵討之。
’以及不管影響好與壞,但確實借兵給王玄策攻破中天竺等事。這不論吐蕃有什麼想法,但從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賨王這件事來看,唐廷曾經是想計劃將娶了文成公主的吐蕃人,打造成為賨人想法的。
按照當時的地理與政治格局,這很可能是唐廷有意借重吐蕃,打下天竺和南詔,然後利益共沾,千百年後合為一體之想法的。
但由於松贊干布離奇的突然暴斃,此後祿東贊放棄南下天竺的策略,轉而開始和唐廷爭奪更加適合生存的河西隴右。
唐蕃之間,就開始了兩百多年的殘酷搏殺,再也回不到以前。甚至,松贊干布的離奇去世,很可能就跟他想執行南下天竺的策略有關。
張鉊本來也不知道這些緣故,馮道與和凝親自給他解說之後,他也才知道唐廷封松贊干布為賨王的內含意義,當即就覺得,這該是一個多麼宏達的想法啊!
但是受限於時代背景和眼光以及松贊干布的突然去世,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原來在他做倚仗吐蕃控制恆河與印度河流域計劃之前,大唐就有這個想法了啊!
可惜天不如人願,實在可惜!不過張鉊思考了一下,眼下的情況,是他在表面上控制了青塘高原,與唐高宗時期需要松贊干布配合,以及吐蕃作為一個獨立大國的情況還不同。
賨王這個封號,不同於楚王、蜀王這種歷經了春秋戰國的王號,它仍然帶有一點獨立部族的味道,不太適合現在這種情況。
既然賨人最後融合進了巴人中,再到最後融入了漢人中,那為什麼還要在已經表面控制青塘高原情況下用賨這個稱呼呢?
何不直接改賨王為巴王。巴國,乃是周武王封的正經子爵國,這樣一來,是不是就不那麼具有獨立意味了。
由此張鉊又想到,雖然他現在表面控制了青塘,但其中的問題依然很多。
首先,他不可能長期在邏些保持兩三萬人的駐軍,最多能有個三五千人,就不錯了。
錢糧是一方面,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漢地的軍隊,沒幾個願意在那種高海拔,吃穿又完全不如中原的地方呆。
別說現在了,就是在共和國,青塘高原上當兵,那都是苦活中的苦活,沒有極強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那都是待不下去的。
但現在的青塘高原上還沒有武力盡失,吐蕃帝國的光輝還沒有完全遠去,像滿清時期三五千兵就足以威懾邏些當局,但此時根本不可能。
而且此時,青塘高原上的貴族和平民,對於控制邏些的周軍和中原的周朝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做個粗俗且噁心的比喻吧。
現在的青塘,就像是個剛死了爹的小孩子,傷心的勁頭都還沒過呢,突然跑來了一個隔壁老王,上來就摟著他媽的腰,得意的說:‘反正你爹沒了,以後乾脆我來當你爹好了。
’雖然這個厚著臉皮跑過來的新爹,孔武有力又有錢,但這小孩那肯定會感覺到無比的噁心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