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七百年來再定南中者(第1/3頁)
章節報錯
說將整個湖南丟給郭威來管理,張鉊就真的沒插手了。
安撫潭州百姓,調撥糧食,隔離得了痢疾的病人,恢復城區治安以至於重新組建潭州的基層官府,張鉊都沒管。
我張聖人現在,正忙著收攬馬楚為數不多的人才。
原馬殷到馬希範時期的馬楚天策府十八學士中,能稱得上有才學的,也就是拓跋恆、李宏皋、李宏節、何仲舉、廖匡圖、徐仲雅六人。
其中李宏皋、李宏節兄弟已經被馬希萼殺害。何仲舉、廖匡圖早已投靠張鉊,剩下還沒有歸順的,就只有拓跋恆和徐仲雅二人了。
前兩人中,何仲舉有方面之才,是個十分合格的地方行政長官,足以勝任一省平章。廖匡圖文武雙全,可以做個邊境鎮帥。
剩下的二人中,張鉊召見徐仲雅與之深談後,才發覺此人的能力和被馬希萼所殺的李宏皋、李宏節兄弟非常相似。
政務上只能是平平常常,兵事更不怎麼通,但是起草文章,代擬詔令,制定禮樂制度等方面有非常之能,這是一個相當合格的翰林學士和知制誥。
至於拓跋恆,則是一個非常之能人,這個結論還是在張鉊見他之前就有的。
因為不管是孫光憲這樣的南平大臣,還是廖匡圖、張少敵、何仲舉這樣的馬楚之臣,都這麼認為。
甚至率軍南下時,馮道還當面跟張鉊說過,馬楚的拓跋恆,乃是王左之才。
因為當年拓跋恆曾陪同馬希範到東都洛陽朝拜過後唐莊宗,馮道因此對拓跋恆有所瞭解。
拓跋恆原姓元,是為了避馬殷父親馬元豐的諱為改姓拓跋的。
呃!好像有點不對,應該說,他就是姓拓跋的。
反正,兜兜轉轉,這個拓跋鮮卑的後人,又在唐末改回了拓跋這麼個有特殊意義的姓氏。
此人在馬殷還沒有入湖南的時候,就跟在了馬殷身邊為幕僚,馬殷建國後,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稱為僕射。
馬希範時期,馬楚去國制,拓跋恆的僕射也變成了推官,但仍然是楚國政務一把手,併成為了十八學士之首。
在馬殷死後,拓跋恆繼續輔左馬希聲、馬希範兄弟。
不過到了馬希範執政後期,素行奢靡,推翻了拓跋恆為他設計的輕徭薄賦恢復經濟的國策,並且因為拓跋恆的不斷勸諫,發誓絕不見他。
但馬希範並沒有全部剝奪拓跋恆的權力,因為他還是知道,這馬楚是在靠誰支撐。
於是馬希範等到病危,立刻就召見了拓跋恆,並將整個馬楚和馬希廣託付給了拓跋恆。
只是馬希範時機選的太晚了,或者他沒想到自己那麼快就病死,結果導致受了託付之命的拓跋恆還沒來得及掌握權力,馬楚最關鍵的抉擇時刻就已經到來。
雖然馬希範遺命要讓同母弟馬希廣繼位,但拓跋恆、張少敵、袁友恭等人還是建議立馬希萼,以此來避免馬楚的內亂。
只是拗不過掌握了大權的李宏皋,最終造成了這次劫難。
這不是拓跋恆沒有才能,恰恰是因為他有才,但馬希聲、馬希範皆不是有為之主,反而覺得提出正確意見的拓跋恆惹人厭,導致拓跋恆沒能施展才能所致。
張鉊詢問拓跋恆安定馬楚之策,拓跋恆對答如流,他與張鉊心意相同一般,提出了希望延續馬殷時期的政策,並收各地牙兵之權,轉而用文官治理等方法。
放眼整個天下,雖然這是個武人的時代,但武人犯上之禍為害最烈的地方,實際上只有中原、錢越、王閩等幾家。
孟蜀、南唐、馬楚以文官治世是有基礎的,因為這三國的牙兵並不是非常囂張,文官掌握著從中樞到地方上相當大的權力。
當然,這也導致這三國軍隊,戰鬥力遠遠比不上武人囂張的中原朝廷。
眼見拓跋恆有才,張鉊於是向他透露了自己設計的這個土官制度。
只是與張聖人滿以為拓跋恆會完全贊同不一樣,拓跋恆確實對土官制度交口稱讚,但對於現在就能推行,並不抱有什麼期望。
面對張鉊的沾沾自喜,拓跋恆端坐在一張錦凳上,就在還偶爾漏風漏雨的九龍殿殘垣中,對張鉊說道。
“陛下的土官制度,應當是借鑑了後漢招撫西南夷的策略,但懷柔過甚,失去了武力為依靠,猶如無根浮萍一般。
遙想這數百年來,在南中之地上安定各蠻,管理地方最成功的,就是諸葛武寧王了。
其於季漢時期親率大軍討平南中,任命當地大族為官,使季漢盡得南中兵員財貨,穩住了昭烈帝猇亭慘敗後,風雨飄搖的蜀國,功莫大焉。”
張鉊哈哈一笑,隨即又有些疑惑的看著拓跋恆,“卿既然知道諸葛孔明就是以此法平定南中,其施以懷柔手段降服蠻頭孟獲等人,再任命當地蠻頭為官,南中至此不復反叛,豈不是正證明某這土官制度有效嗎?”
“是何人對陛下說的這些?此乃欺天之罪,當斬!”
張鉊話音剛落,只見錦凳上的拓跋恆突然怒火萬丈,他休的一下就站起身來,聲色俱厲的大聲喝道。
不過馬上,拓跋恆就意識到他失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