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金城王氏(第1/2頁)
章節報錯
金城王家族,在蘭州或者說整個嗢末部族當中,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
昔年吐蕃攻陷河西隴右之後,把經營的重心,放在了河西節度使所在的涼州和隴右節度使所在的鄯州。
這兩個地方,一個是天下要衝、五涼精華所在,另一個地方由於靠近大非川,以及西海也就是青海,受吐蕃影響巨大。
所以,吐蕃帝國的貴族們,在這兩地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而比起它們,蘭州在後世雖然是甘肅省的首府,是西北數得上號的大城市,而涼州所在的武威和鄯州所在的青海樂都縣,已經窘困的幾乎不為人所知。
但在這個時代,涼州和鄯州,不管是從人口經濟還是地理位置,都要遠超蘭州。
所以,蘭州是吐蕃人攻陷河西隴右之後,一個並沒有花大力氣去經營的小州縣。
這裡的部族在吐蕃勢力退卻後,也被稱為嗢末,但是吐蕃化的程度並不是很深,更別提唐朝還短暫收服過這裡。
所以蘭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面貌,這些部族中河西隴右的將士後裔並不多,主體是各種羌人。
沒有跟拓跋家遷走到夏州、慶州的拓跋党項餘部,吐蕃化的慕容部羌人,甚至漢晉時期白羊羌留存。
這些來源和成份都非常複雜的羌人,加上一些漢人和吐蕃人後裔,在脫離中原朝廷控制後,形成了嗢末式的民族混合體。
金城王家族就是這樣的家族,他們並不是單一的漢人家族,或者可以說,漢人在這裡並沒有佔到多數。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來自昔年沙陀人的一支餘部加上其他羌人部落混合而成。
以王家族為名號,是因為曾經漢人後裔王家強大時,確實領導過各部落。
同時也是一個訊號,朝廷要是能給他們好處,或者收服這裡,他們馬上就都可以姓王。
但很可惜,朝廷沒來!
與張昭想象中,金城王家族為首的蘭州大族是想要對抗他不同。
實際上他們現在反應這麼慢,完全是被自身的權力決策模式所阻礙了。
因為他們本身,不過就是一個部落縫合體而已,彼此為了各自的利益都經常內鬥,聯合起來就顯得困難了一些。
所以當張昭在涼州對他們發出命令之後,這些人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認為張昭要藉著天使被襲的事情發飆,而是認為他們當中有人勾結了張昭。
那麼是誰勾結了張昭呢?這個問題就很明顯了,他們認為是部族中,以金城王氏為首的漢人勾結了張昭。
而王氏為首的漢人部族自然就想到另一邊去,這是有人要接著這個事情害他們。
雙方因為彼此懷疑和不對付差點大打出手,部族大會上,王家等漢人家族為了自證清白,自然不提要派人去涼州解釋的事。
而懷疑王家部族,也沒有把這當回事,劫掠朝廷天使的部族根本不歸他們管轄。
再說了,涼州的河西節度使,憑什麼管到他們隴右節度使的地盤上來?
而且雖然掌握蘭州的嗢末部對外宣稱的名號是王家族,但實際上掌權的並不是漢人,更不是金城王氏。
他們之所以還把金城王氏這個牌子頂在頭上號稱王家族,是因為王氏家族還有後唐朝廷冊封的銀青光祿大夫兼蘭州刺史兩個官職。
對於蘭州來說,這兩個官職就是他們與中原打交道的憑證。
沒有了銀青光祿大夫和蘭州刺史這兩個官職,那麼他們無論是去中原地區賣馬還是販賣購買其他貨物,都不會得到許可。
簡而言之就是原本掌握了蘭州的金城王氏,在一百多年之後,已經衰弱到目前只能靠著中原朝廷冊封的兩個官職,勉強混飯吃的地步了。
目前掌控蘭州最大的勢力是李氏家族,不過,這個李氏家族可不是漢人,他們實際上是沙陀人。
而且這個李嘛,也是自稱,後世人看待這個時代的民族情況,經常會產生沙陀人建立的後唐,肯定更會照顧沙陀族人的認知。
但實際上不是,因為在此時後唐朝廷看來,他們可不是沙陀歸化貴族,耶耶可是正牌李唐宗室,鄭王一系的。
而且不管是沙陀人,還是粟特人,亦或是回鶻人,他們只會認為自己是唐人,並不會對原本的族裔產生多少的歸屬感,甚至很忌諱別人提起他原本的出身,可以說是一種皈依者狂熱了。
所以李克用的的後裔們,才不會多麼喜歡提到沙陀人這個詞呢,怎麼?嫌自己胡人身份不夠明顯是嗎?
要知道在不管是在李存勖時期還是李嗣源時期,手下都不少唐人至上的民族主義者,當年李嗣源想跟耶律德光做親家,就是被他們攪黃的。
於是遠在西陲的這一支沙陀人哪怕自稱姓李,但他們也沒從後唐王朝身上撈到什麼好處,反而還是要繼續靠著金城王氏這個老招牌和中原朝廷交往。
與他們比起來,同為蘭州大族的蘇論家,雖然人數更少,但明顯就比王家族這個大縫合部落要團結得多,反應也要快的多。
從涼州回來後,蘇論祿心直接就進入了部族族長和長老們在蘭州議事的宅子中。